关注|“人”,大学通识教育第一关键词

时间:2019-11-14 19:09:1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关注 | “人”,大学通识教育第一关键词

“立德树人”既是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衡量大学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因而“人”是包括通识教育在内的大学教育第一关键词。武汉大学从2018年秋季开始,为全校大一同学开设了两门通识教育必修课——《人文社科经典导引》和《自然科学经典导引》(以下简称两大《导引》)。这在武汉大学的历史上是第一回,在全国高校亦属首创。两大《导引》以“人”为第一元关键词,以“何以成人,何以知天”为核心理念,以“跨学科经典阅读”为课程内容,以“大班授课、小班研讨”为课程方式,打开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博雅品味,养成学生君子人格,并为后面三年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打下厚实基础。

原文 :《“人”是大学通识教育第一关键词》

作者 |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 李建中

两大《导引》的两本教材有相同的扉页,上书《庄子·大宗师》名言:“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中国传统文化是“天人合一”的文化,儒道皆然,故庄子的“知天之所为”与“知人之所为”有着某种互文性,知天是为了知人,反之亦然。而从根本上说,“知天”与“知人”都是为了成为“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指出:“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如果说“知人之所为”是人本主义的最高境界,那么“知天之所为”则为自然主义的最高境界:二者在最高的意义上是一致的。

每年的七、八月间,武汉大学将两大《导引》教材随《大学录取通知书》一起发放到新生手中,要求新生暑期预习。为何要将这两门通识教育必修课前置于“大一”?因为大一是立德树人之良辰。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人生之“晨”是青少年时代,大学生之“晨”就是大一。因此,对于以“人”为第一关键词的大学通识教育而言,大一是最好的时机。笔者在《人文社科经典导引》的序言中提出“牌坊困惑”的概念。武大新生入学时经过武大牌坊,抬头仰望牌坊正面“国立武汉大学”六个大字,内心充满自豪;随即发现牌坊背面还有六个大字“文法理工农医”,不禁会想,我所学的专业属于哪个字?我的专业将教给我什么?我的专业有何用处?“牌坊困惑”的实质是对人生的终极追问:我是谁?我从何处来?我到何处去?

第一个追问指向的是对自我和人生的定位,第二个追问指向的是对中学生活的重新认识和评价。第三个追问最为重要:是大一新生对未来四年乃至七年甚至十年大学生活的困惑。往远一点说,是对未来人生道路的迷茫。这种困惑和迷茫几乎在每个大一新生身上都会发生,然而大学专业教育并不能也不会提供解答。这就需要通识教育,通过以“人”为第一关键词的学习,让学生认知到自己生活的变化,努力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从学做题到学做人,从读教材到读经典,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人生被规划到我的人生我做主……

对于“立德树人”而言,两大《导引》的开课时间(大一)是“良辰”,而课程内容(经典)则是“佳肴”。经典对“立德树人”有着三大意义:其一,经典是人类社会关于“人之所以为人”之根本问题的经典性论证。其次,经典是人类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对自我困惑的先行探索,大一新生可能会遇到的种种困惑,在经典中均有睿智之解答。其三,经典是达成武汉大学通识教育“四通六识”目标的必由之路。所谓“四通”是指通古今、通中外、通文理、通知行,“六识”则指渊博的知识、卓越的见识、经典悦读意识、文化批判意识、独立思考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两大《导引》在解读和阐释经典时,有自己独特的问题意识和实践路径。就问题意识而言,它们分别回答了“何以成人”与“何以知天”。《人文社科经典导引》所精选的元典均围绕第一关键词“人”,而具体讲授每一部经典时,则从中提练出与“人”相关的子关键词作为重点,如《论语》侧重“人之仁性”,《庄子》侧重“人之天性”,《坛经》侧重“人之悟性”。《自然科学经典导引》所问所知之“天”,关乎以“自然”为对象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如此可做到有的放矢,不会因经典本身过于丰富的内涵而造成授课障碍。就实践路径而言,两大《导引》又有着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课堂“大班授课”与“小班研讨”的互补互动,二是教师“共享集体备课资源”与“突显个体课堂风格”的相生相济,三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语境之下的中外经典及关键词的跨文化比较、跨语境对话和跨学科融通。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80期第4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上一篇: 原创初冬,芹菜和它是绝配,堪称天然“止咳...

下一篇: 精锐教育2019财年Q4净收入13.11...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