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史留痕——吴磬军老师燕国瓦当艺术访谈|金石契

时间:2019-10-31 20:25:13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燕史留痕—— 吴磬军老师燕国瓦当艺术访谈 | 金石契

编者按:

吴磬军老师是当代著名的金石学者、收藏家,尤其是在燕国瓦当的收藏研究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基于此,“金石契”就燕国瓦当文化艺术价值、艺术特色、图纹饰造型风格和质地特点等方面的问题采访了吴磬军老师。今将采访内容整理刊发,以飨同好。

燕 下 都 遗 址

金石契:请吴老师简要介绍一下燕国与燕下都的历史情况。

吴磬军:燕国是周朝灭商之后所分封的一个诸侯国。《史记·周本纪》曰:“封召公奭于燕。”《史记·燕召公世家》曰:“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燕外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强国之间,最为弱小,几灭者数矣。然社稷血食者八九百岁,于姬姓独后亡。”上个世纪四十年代,随着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遗址的发掘,特别是克罍、克盉的出土,其铭文内容的记述,一则证明了燕国初封在燕山之野,并初都于此,二则证明了以召公奭元子就封的说法。

燕国位置偏于北土,处于北方民族戎狄之间,一方面是周王朝控制北方的锁钥,另一方面是周王朝殖民文化从中原向北方和东北地区扩展和传播的先驱,其地位、作用和意义是非常重要的。西周时期,燕国一直发挥着一个北方大国“尊王攘夷”的作用。

武阳台夯土台基

  随着周王朝军事力量的衰落和戎狄各部的兴起,燕国政权处于戎狄包围之中,受到严重威胁。春秋前期,山戎侵燕,燕国曾求救于齐国,齐桓公北伐山戎救燕。在北方戎狄的侵扰下,燕国都城曾有几次迁徙,如《史记·燕召公世家》裴骃集解引《世本》曰“桓侯徙临易”,《水经注·易水》记载的“文公徙易”和《韩非子·有度》记载的“燕襄王以河为境,以蓟为国”等。直到戎狄多被晋国吞并,燕国才开始摆脱戎狄各部的包围。到战国时期,燕国终以“七雄”大国的身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并都于易,即今河北省易县下都遗址,与上都相并存,一直到后来被秦所灭。

老姆台主体宫殿建筑夯土台基(南——北)

金石契:燕国瓦当的主要出土范围大概在哪里?它的主要形制和质地方面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吗?

吴磬军:以往我们提到燕国瓦当实际上是一个总的概念,在具体的研究与相关介绍中一般都会再分为燕下都出土瓦当和燕国其它疆域出土瓦当两大部分。就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也是这样,燕下都出土的瓦当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纹饰种类上都要远远超过燕国其它疆域及其周边所出土的。就当前的燕瓦当出土情况看,这一范围包括燕下都周边、京津地区、冀北地区,还有辽西、赤峰等地,在解放后的文物普查和考古发掘过程中,都有新的发现和出土,但有明显的出土地点分散,出土瓦当数量小,纹饰样貌少等特点。所以我们现在说起燕国瓦当,一般都是指燕下都出土的瓦当。

荆轲塔影

大家都知道,瓦当一般都是半圆形和圆形两种。从现在的考古情况看,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西周中晚期瓦当一直到春秋时期都是半圆形。战国时期的瓦当也多数是半圆形,到了战国末年,才出现了圆形瓦当。这种形制一直影响到秦朝、两汉以及以后时期。燕国瓦当在形制上有明显特点,从春秋早期使用之初一直到战国结束,秦朝统一六国,燕国瓦当一直都是半圆形的,而未见有圆形的出现。

在瓦当的质地方面,中国的瓦当质地多为泥土陶质。燕国瓦当目前发现的不同质地有泥质灰陶、夹砂灰陶和夹砂红陶三种。泥质灰陶就是纯泥料制成;夹砂灰陶则是在泥土中加入了部分砂子或者蚌壳粉粒等其它原料;夹砂红陶的用料基本与夹砂灰陶相同,只不过在烧制过程中因为制作工艺的不同而最终呈现出了不同的颜色。

易水河

金石契:我们现在提起瓦当,一般都是欣赏它的纹饰图案和造型。燕国瓦当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纹饰造型风格,再请您简要介绍一下燕国瓦当这方面的情况。

吴磬军:我们刚才说到了燕国是与西周王室同为姬姓的诸侯国,其所用的瓦当直接沿用了西周王室宫殿所用的半圆形,从开始当面都是素面的,到后来的纹饰瓦当产生,当面没有直接承袭西周王室宫殿瓦当上的重环纹,而是被学界称作的饕餮纹或兽面纹。目前燕国瓦当纹饰种类的划分主要依据是参考学术界关于瓦当类别划分的方法观点,并结合我们燕国瓦当研究者多年积累的认知和理解,按照瓦当所占数量比例大小、出土时间早晚、当面神秘色彩轻重和青铜气息浓郁程度而定。

疙瘩台夯土台基

就现在能够看到的考古资料和民间实物来看,燕国瓦当纹饰大致可以分为二十个类别,主要有饕餮纹、龙螭纹、兽纹、双凤纹、双鸟纹、山云纹、棱状纹、窗棂纹、人面纹、几何纹、树木卷云纹等等,其中有的类别里还有若干种不同的形式,风格多样,变化丰富。在这么多的种类当中,又以饕餮纹最知名也最为人喜爱。

展厅图片

金石契:提到饕餮纹,大家都知道燕下都瓦当纹饰最突出的特点是饕餮纹,饕餮纹的种类和数量不仅在燕国瓦当中占主导地位,而且它还是燕国瓦当纹饰的最原始母题,它与当时同时代的其它地区所使用的瓦当纹饰有着明显的不同。请您简要谈一谈燕国瓦当的主要艺术特色。

吴磬军:饕餮纹确实是燕国瓦当最突出的风格样式,是它最重要的艺术母题。燕国瓦当的饕餮纹图案一方面直接承袭了商周青铜文化及其艺术风格,另一方面也集中凝聚了深厚的地域祖源文化要素,表现出一种庄严神秘的原始宗教色彩。从使用时间上看,从春秋早期到战国末年,纹饰内容与风格表现出了持久性和连续性;从使用范围上看,从国家都城到重要城邑,母题纹饰保持了广泛的一致性和凸显性;从时空关系上,充分体现了燕国瓦当的地域一体和文化一脉。

双龙背项饕餮纹 瓦当底径21厘米

因为瓦当的使用都是在高大的建筑物的房檐和脊端,仰面观看需要一定的距离和角度,加之它自身的陶泥质地,决定了它的纹饰线条粗中有细,曲直相宜,既要适合当面的形状,又要物象生动自然,这里面以饕餮纹的艺术成就为最高。具体到燕国瓦当的纹饰图案来讲则有几个方面。

双龙饕餮纹 瓦当底径18厘米

其一是随形就曲,交叉叠压。燕下都瓦当的纹饰构图,在特定的半圆形规制和天地观念的支配下,纹饰由边缘和底线向中心随形就曲,呈环围式特征。比如其中双龙背项饕餮纹来看。双龙前爪蟠于当面正中顶部,头背项下垂,身躯沿半圆弧线由上到下盘曲,其中部在正面饕餮面相的双角底下叠压穿过,尾和后爪蟠曲在当面两下角,双龙呈仰身背项垂首状。其它还有双龙背项抵角饕餮纹的双龙颈部弯曲、头部的角呈平向互抵状。而双龙背身俯首饕餮纹构图,则是双龙的头设计在当面两下角,俯首向外,而身躯与饕餮正面头像的口、鼻、眼、额交叉叠压,沿当面弧线由下至上盘曲,尾止于当面正中顶部。

双龙背项饕餮纹 瓦当径19厘米

这些纹饰,虽然都是以双龙与饕餮面相构成一体,或交织,或叠压,或替代,形成了一种多维空间的艺术效果,但细微变化却各具特色,耐人寻味。它不仅仅只是具有实用和装饰美化作用的艺术品,更具有反映时代思想观念、折射社会崇尚的民族徽标意义。

还有更奇妙的一点是:近视时,双龙纹明显占有主体纹饰地位;远视时,正面饕餮面相夺人眼目,而往往忽略了那完整的双龙。视者在没有把握整体纹饰构图关系时,最初往往会停留在正面饕餮面相上,尤其是那双十分突出的巨目,很难在短时间内发现双龙设计的变化。

除了在一个泥陶质地的半圆形空间随意就曲、交叉叠压的多维空间构图艺术效果外,在创意上,将一个饕餮正面面相与双龙侧身盘曲的形象结合一起,这是瓦当形式对青铜器艺术的发展与创新,是燕国瓦当所独有的。

双龙饕餮纹 瓦当底径35厘米

其二是遒劲雄健,顾盼生姿。在燕国瓦当的纹饰中有许多线条流畅,造型生动的动物形象。除有的表现为精巧华美外,还有为数不少的都表现出一种遒劲健美、力量内敛、顾盼生姿、形意统一的特征,尤其以独龙纹、双龙纹、双龙双螭纹和四兽纹最能代表。

双龙背项饕餮纹 瓦当底径36厘米

其三是象物取意,静谧祥瑞。在燕下都瓦当中,形形色色的山云纹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山云纹图案中,山形纹有曲折三、四、六折和重叠为二、三、四道不等。云纹有的沿当面边轮内侧均匀排列,有的则在山形纹两侧饰勾云纹。勾云纹一般多从边缘出,末端接近山形纹,有的细长,有的宽肥,有的粗壮,有的纤细,也有的勾云纹已经变形解散,表现为半圆弧线,弧线内侧配饰圆点纹,呈现出动态变化之美。

双龙背项抵角饕餮纹 瓦当底径18厘米

在我国,山与稳固、安定和万物之源的观念相关联。燕国疆域位于燕山南北长城地带广大地域,也是我国北方草原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连接又相互影响的走廊地区。燕国在战国时期国势强大,进入“七雄”行列,或许“山云纹”之山正是燕山之山,云是祥瑞之云。燕下都瓦当中的山云纹,取山之固、之静、之育,取云之祥、之和、之瑞,对自然物象抽象提炼,表现出一种安稳、祥瑞的理念,反映了燕国先民对理想生活的一种寄托和渴望。

双龙团身仰首饕餮纹 瓦当底径18厘米

金石契:饕餮纹饰在燕国瓦当纹饰方面有什么具体表现,瓦当上的饕餮纹与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饰有什么关系?

吴磬军:饕餮纹,是沿用宋代人对商周青铜器主体纹饰的命名。在商周青铜礼器上,以鼎为例,或三分面或四分面,每一分面中表现有一种狰狞的动物面像纹饰,即饕餮纹。燕国瓦当当面承袭了这种动物面纹,故学术界沿用了饕餮纹这个名字。饕餮纹瓦当在燕国出土瓦当中确实是占比例最大的,这是它最引人入胜的地方,也是它与其它地域瓦当纹饰的区别所在。燕国瓦当饕餮纹按照细部纹饰构成和变化又分为十类,即双龙饕餮纹、卷云饕餮纹、三角双螭饕餮纹、山形饕餮纹、山形花卉饕餮纹、山珠花卉饕餮纹、四兽饕餮纹、独兽卷云饕餮纹和饕餮面纹等……

双龙背身俯首饕餮纹 瓦当底径18厘米

在商末周初的青铜器上,不论何种器类器型,其器表上装饰的饕餮纹尽管表现得各有不同,但最常见、最普通、最典型,也最具代表性、最简概明确的特征是:方型器以四分面表现,圆型器则多以三分面表现。在其中的一个分面中,或双兽相对中间安一兽面,或侧形的左兽与侧形的右兽相对,而左兽的右眼和右兽的左眼正好构成饕餮正面的两眼。这样,青铜器上饕餮正面的双目、宽鼻、阔口和双角显得非常突出而夸张,相对来说,饕餮的双眉、两耳虽然依然显现,但所占空间位置要小得多,表现效果亦不很突出了。在青铜器上,左右两侧面兽除去头部的口、鼻、目、角、眉部位外,其侧身的身躯形象则显得处于附属地位,而蜷曲在左右两侧很小的空间位置了。在燕下都最早使用的所谓卷云饕餮纹瓦当,与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比较,饕餮面相的装饰效果极其一致,而在半圆形瓦当的平面空间,则略去了所谓左右两侧兽的身躯部分,即只表现正面饕餮面相特征了。而对于燕下都双龙饕餮纹瓦当中的构图特征而言,它承袭了青铜器上饕餮纹样的构图原理,在具体表现效果上却发生了新的变化,或者说是一种新的创作表现方式。一则,在平面半圆形的空间,在正中的主要部分设计了饕餮正面头像,以二目、宽口、阔鼻、双角组构一起表现,而双眉未再显现。其表现效果为二目圆瞪,大口龇牙咧唇,双巨角卷曲呈格式化于二目之上,可谓一个独立的饕餮正面面相,仍然具有青铜器上饕餮纹威严狰狞的效果。二则,原来在青铜器上表现的饕餮身躯,不再在平面半圆形瓦当的空间显现,而是单独设计出两条侧面的龙的身躯形象,从头至尾,依当面正中顶部,沿当面弧形边轮由上至下,或者由中间向两侧盘曲,最后到当面两下角,完整地表现出两条侧身盘曲的龙的形象。更为巧妙的是,双龙身躯形象,除了首部的目、角、口、牙、舌,前后爪部蟠抓,躯体和尾部的表现等细部特征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外,双龙首部占有饕餮额头部位,双龙身躯中部与饕餮角部上下穿插、叠压关系而形成的多维空间的艺术效果,更是十分的巧妙。

卷云饕餮纹 瓦当底径18厘米

所有上述双龙细部纹饰的刻划效果,与身躯与饕餮面相局部的替代和交叉效果,无不受商周青铜器的影响,但在半圆平面又是泥质灰陶质地的空间上表现得如此完美,令人叹服,它不是简单的移植照搬,而是一种创作。这在中国古代瓦当领域的出现是空前绝后的,在先秦时期、秦、齐、东周等地域瓦当中又是绝无仅有的。燕国瓦当双龙饕餮纹,最初的表现为双龙背项饕餮纹,到后来战国早期演变出新的双龙背项抵角饕餮纹、双龙背身俯首饕餮纹、双龙团身仰首饕餮纹等,更显示出了燕国工匠的艺术匠心和才智。

卷云饕餮纹 瓦当底径18厘米

金石契:燕国瓦当在漫长的使用过程中,它的图案是否也会有发展和演变呢?

吴磬军:燕国瓦当始自燕下都,纹饰瓦当始自饕餮纹,而饕餮纹瓦当使用到了战国末年燕国结束;纹饰瓦当按时间早晚关系从少到多,有的是在饕餮纹发展演变过程中衍生的,有的则是随着历史的进程新增加、新出现的种类。

三角双魑饕餮纹 瓦当底径18厘米

燕下都瓦当最早使用是在燕下都故城的6号居住遗址和13号作坊遗址,春秋早期的地层或灰坑中都有出土,最初的是素面瓦当,到春秋中期便见有双龙背项饕餮纹和卷云饕餮纹图案瓦当。从战国早期、中期到晚期,这两种纹饰瓦当不但一直使用,而且数量不断增加。

双龙背项饕餮纹和卷云饕餮纹不但作为主体瓦当纹饰,贯穿了从春秋中期到战国末年燕国瓦当使用的全过程,而且在其影响下,还衍生出了大量以饕餮面相为主体,并辅以其它纹饰和含有饕餮遗意的瓦当。到战国中期,又出现了许多以饕餮纹为主体纹饰的图案,如山形饕餮纹、三角双螭饕餮纹、独兽卷云饕餮纹等等。

山形饕餮纹 瓦当底径16厘米

在饕餮纹瓦当之外还有一些新创作产生的瓦当纹样,例如双龙纹、独龙纹、双兽纹、双鸟纹、树木双兽纹、树木双犬纹、人面纹等等。到战国晚期,燕国故地其他遗址、遗存、遗迹还产生了一些异于燕下都的卷云纹和树木纹瓦当。

在燕国瓦当中,尤其是燕下都瓦当中,不论是饕餮纹类、兽纹类、凤鸟纹类、树木卷云纹类,以及带有神秘色彩的几何纹类、棱状纹类,还有反映自然物象的卷云草叶纹类,都各自独成体系,从一产生便体现出一种新的艺术创作,并保持自身的发展演变序列和规律。虽然很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从此类变化成彼类的演变关系,但总体上,不同纹饰图案类别之间都或轻或重地流露出内在神秘色彩的燕国气息。

双龙双魑纹 瓦当底径18厘米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燕下都乃至整个燕国故地出土的瓦当,在春秋中期纹饰瓦当产生使用,到战国末年历四百余年的历史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从内容题材奇谲与当面效果充满神秘色彩到逐渐显露出高于生活气息与自然物象,和一个从当面繁缛饱满的图像到简洁疏朗的图案演变过程。

独龙纹 瓦当底径17厘米

双龙纹 瓦当底径18厘米

勾云双兽纹 瓦当底径16厘米

双凤纹 瓦当底径18厘米

双鸟纹 瓦当底径18厘米

山云纹 瓦当底径16厘米

双龙背项饕餮纹 带当筒瓦底径26厘米瓦长94厘米

吴磬军先生

吴磬军:河北省保定市清苑人,1955年生。1982年河北经贸大学毕业,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现供职于保定职业技术学院,书法教育副教授职称。河北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考古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北省金石学会副会长,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保定市书协顾问,保定画院名誉院长。

金石契主编张振国(棠村)简介:

张振国:号棠村、圆振居士,祖籍河北正定,斋号看云山房,秋碧堂。嗜金石书画,近年来主要从事金石学的传播与研究。现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高研班书法金石工作室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金石契》杂志主编,金石契微信公众平台联合创始人。2016年元月主办《净土石华——秋碧堂藏古代佛教石刻拓片展》;2017年举办《净心守志——张振国(棠村)丁酉青州书法展》。

金石契执行主编马龙简介:

马龙:河南洛阳人,当代著名书画篆刻家,评论家、撰稿人。马龙现为《非常艺术》杂志、《金石契》杂志执行主编,金石契微信公众平台联合创始人。有20万字美术理论及美术评论散见于各专业类刊物。现居北京。

上一篇: 【医学堂】百名专家在津研讨消化内镜和消化...

下一篇: PGOne公众号发新歌回应李小璐事件,“...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