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孩”政策下,辅助生殖市场有哪些机会?
时间:2021-07-09 09:00:3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会议强调,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据东方财富网显示,“三孩”政策发布当天,资本市场“辅助生殖”板块增长3.09%。
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
Frost Sullivan数据显示,在不孕症患病率上升和“二孩”政策激励等因素影响下,2014年—2018年,我国辅助生殖服务市场以13.6%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在“三孩”政策下,预计未来将迎来更高的增长,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
在庞大的市场规模下,我国专注于辅助生殖领域的企业数量却屈指可数,主要有贝康医疗、锦欣生殖、丽珠集团、亿康基因及韦拓生物等。众成医械数据显示,贝康医疗、锦欣生殖第一时间享受到了“三孩”政策红利,两家企业港股全面拉升。5月31日,贝康医疗最高涨幅超15%,锦欣生殖超17%。
2020年2月,贝康医疗的胚胎植入前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试剂盒(半导体测序法)通过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获批上市。2020年,贝康医疗还交出了一份较为亮眼的“成绩单”:企业年度营收达8110万元,同比增长45%;毛利润达2771万元,同比增长5%。
锦欣生殖则专注于辅助生殖中的试管婴儿服务(IVF)市场,成为辅助生殖龙头企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锦欣生殖2020年营收有所下降。据锦欣生物年报显示,其2020年收益约14.26亿元,同比减少13.5%;纯利约2.6亿元,同比减少38.1%。
除了以上专注于辅助生殖领域的企业外,威高、博奥、安图等少数非该领域的医疗器械企业也开设了辅助生殖相关业务。
多方因素收紧行业准入
千亿元规模的辅助生殖服务市场连年增长,为何国内企业甚少入局?主要原因在于,辅助生殖是杂糅了道德风俗、社会文化和医学科技的“混血儿”,在我国,辅助生殖产业不仅面临较高的技术壁垒,还受到法律法规的严格管控。
2001年2月,我国颁布《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和《人类精子库管理办法》,并于当年8月开始施行。同年5月,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人类精子库基本标准及技术规范、实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伦理原则出台,后在2003年10月进行修订,并沿用至今。2006年4月,《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及人类精子库培训基地认可标准及管理规定》和《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与人类精子库校验实施细则》发布,进一步细化辅助生殖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具体操作步骤。2015年,《人类辅助生殖技术配置规划指导原则(2015版)》《关于加强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与人类精子库管理的指导意见》以及《关于规范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与人类精子库审批的补充规定》等辅助生殖相关政策要求出台。在一系列法规规范下,我国辅助生殖行业监管严格,准入门槛很高。
按照《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分为人工授精(AI)、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IVF-ET)及其各种衍生技术。各类衍生技术包括卵泡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胚胎冻融及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等。由于涉及道德伦理及生物多样性等多方面因素,代孕及克隆等方面的技术在我国法律层面上已被明令禁止。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截至2019年底,我国经批准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医疗机构共有517家,其中90%为公立医院,经批准开展PGD服务的医疗机构共有70家,约占全国辅助生殖机构总数的13.5%。
本土企业积极抢占市场
辅助生殖领域医疗器械主要包括辅助生殖高值耗材(如胚胎冷冻/解冻液、胚胎培养液、PGT试剂等)、辅助生殖固体耗材、辅助生殖专用仪器,属第二类或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目前,我国辅助生殖医疗器械市场以进口产品为主,95%的市场份额被国外企业占据。随着国家鼓励生育政策的落地,在我国人群不孕症发病率连年增长的背景下,辅助生殖服务需求将迎来快速增长期。与此同时,在市场需求增长及国外产品的垄断压力下,本土医疗器械企业将加大马力,提高研发生产力度,积极抢夺本土市场份额。
据众成医械大数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以来,我国共有60余项辅助生殖医疗器械产品获批,其中,国产产品40项左右,且审批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在地区分布上,获批国产辅助生殖产品的企业大多分布在广东、江苏等地区,其中广东以9件产品位居全国首位,占比超两成。
未来,本土辅助生殖医疗器械企业在加大研发生产力度的同时,也需要根据自身优势,聚焦运营管理和渠道建设,结合本土特征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从而扩大品牌影响力,提高市场话语权。(众成医械研究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