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研发支出几何 为中国新药研发算笔账
时间:2019-09-14 22:10:5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在我国,研发一个新药需要投入多少资金?新药上市后要达到怎样的年销售额才能收回成本?这是国内新药研发企业普遍关心的问题。
研发成本计算
美国塔夫茨大学2014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公布了一组数据:每个新药进入市场的平均成本约为26亿美元,其中约14亿美元是直接研发投资,12亿美元是直接研发投资的时间成本资本化。26亿美元中不包括每个药物平均3.12亿美元的上市后支出(主要是四期临床的支出等)。
这组数据是通过分析10个药企的106个研发项目得出的。该文章揭示出一个十分有趣的事实:一个新药在整个研发周期的资本化成本约占总成本的45%。
根据塔夫茨大学的文章,新药从首次合成到进入临床试验的平均耗时是31.2个月,从一期临床到上市(包括FDA的新药上市审批和生物制品许可申请)所用时间是96.8个月。
目前在我国,部分临床急需或治疗重大疾病的新药从申报临床试验到获批上市的速度很快,如信达生物的PD-1抗体药物(信迪利单抗注射液),2016年1月25日提交临床试验申请,同年8月17日获批临床,2018年12月27日正式上市,从开始临床试验到上市仅用了28个月。上市申请基于一个单臂的、以ORR(客观缓解率)作为临床首要终点的二期临床试验。笔者认为,这仅是针对特定药品的特殊做法,所以对国内新药研发周期的预测应依然参考美国的数据。
还要特别指出,塔夫茨大学的文章中直接研发投资的时间成本资本化的WACC(加权平均资本成本)选用的是10.5%,这个成本是股票和债权的混合成本,肯定显著低于中国新药公司在一级市场上股权融资的成本。
Ayl inSer tkaya于2016年发布的一篇文章披露了各个病种在美国开展临床试验的实际成本。文章通过分析数千份CRO(合同研发组织)合同,得到了各个疾病领域各期临床试验的平均成本。其中,一期临床试验成本大致在140万美元(麻醉疼痛领域)到660万美元(免疫调节剂领域)之间,临床试验规模从入组11人到170人;二期临床试验成本大致在700万美元(心血管领域)到1960万美元(血液疾病领域)之间,临床试验规模从入组148人到389人;三期临床试验成本大致在1150万美元(皮肤病领域)到5290万美元(麻醉疼痛领域)之间,临床试验规模从入组216人到1431人。
为了对比中美临床试验的成本差别,笔者调研了几家准备或已经在美国开始临床试验的中国公司,其临床试验涉及的适应证主要分布在癌症、代谢性疾病和孤儿药领域。调研显示,我国临床试验成本近几年增长很快,大约是在美国开展临床试验成本的50%~100%。同时,在部分适应证领域,除了通常的支出外,可能还需给医院额外支持,以加速临床试验受试者的招募。此外,受制于我国现阶段临床试验从业人员素质和数量的瓶颈,国内临床试验的进展速度比在美开展的同等规模的临床试验略慢。而据以往研究,临床试验时长的增加,是试验费用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笔者假设,在国内开展临床试验的实际支出为在美国的70%。另外,反馈中美临床试验成本相当的公司都是以癌症作为疾病领域或有癌症研发管线的公司。
假设一个新药最简单的临床试验方案包括:1个包含SAD(单剂量爬坡)/MAD(多剂量爬坡)的一期临床试验,1个POC(概念验证)的双盲二期临床试验,1个PIVOT三期临床试验。那么按照这种假设状态,在美国完成这套临床试验,需对外支付的研发成本为3700万美元;在中国,相应成本为259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1813亿元。
目前在我国,研发一个新药的临床前成本大约在2000万~3000万元人民币之间,如果取中间数2500万元人民币,那么完成一套极简设置的“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实际对外支出成本需2.063亿元人民币,再加上约占总成本45%的研发周期资本化成本,研发总成本将超过3.75亿元人民币。
以上测算仅是针对某药品某个适应证的测算,对多适应证药物来说,研发总成本翻上几倍不足为奇。正常来说,即便是单一适应证的药物,为了测试单用/联用等临床方案,所需的临床试验也远比测算模型多得多。例如,华领医药的第四代葡萄糖激酶激活剂(GKA),目前为止已经展开或完成的临床试验包括7个一期临床试验、1个二期临床试验和2个三期临床试验。
上市回本分析
以上是对成本端的测算。在销售端,经过简单计算,一个有价值的适应证至少需要3.5亿元人民币的巅峰销售额才能保本。
假设治疗肿瘤的药品A,MPFS(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6个月,定价为20万元/年/人,期望渗透率为50%。那么,为达到3.5亿元的预期销售巅峰,相应适应证的年发病人数至少要达到7000人,药品才可能保本。
以上结论是基于两个假设:一是临床试验成功率为100%,二是临床试验花费远低于平均花费。根据经验,通常的临床试验设置所需花费至少是上述极简设置花费的3倍以上。根据相应换算,目前在中国,此类适应证至少要达到每年2万人的发病人数,药品才可能保本。
在慢性病领域,假设药品B机制独特且疗效据有一定竞争力,定价为6000元/年/人,期望渗透率为10%。那么,为达到3.5亿元的预期销售巅峰,相应适应证的存量病人至少要达到60万人。该结论基于两个假设:一是临床试验成功率为100%,二是临床试验花费远低于通常花费。换句话说,目前在中国,该慢性病适应证的患者存量至少要达到150万人,药品才可能保本。
实际操作中,还有无数的适应证介于以上两者之间,可以在药品售价和患者规模之间进一步调整,这里不再逐一分析。总的来说,若是临床风险较低的me-t oo类产品,其癌症适应证的发病人数至少要达到每年2万人,慢性病适应证的病人存量至少要达到150万人,经济回报才相对理想。
(作者单位:优选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