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型新药申报情况汇总及分析
时间:2019-09-23 10:55:0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自2016年3月4日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总局关于发布化学药品注册分类改革工作方案的公告(2016 年第 51 号)》以来,改良型新药正式面世;由于改良型新药具有时间短、成本低的特点,深受药企的欢迎。
改良型新药其具体分为四类,2.1 针对原料的改良(包括拆分、成盐、成酯);2.2 针对制剂改进;2.3 研究复方制剂;2.4 开发新的适应证。改良型新药的共同点就是具有显著的临床优势(2.4 除外)。
317个改良型新药,新适应症占比过半
化学药新注册分类实施已有 3 年半的时间,CDE一共公布了 317 个改良型新药受理号,具体详情如下:
备注:多个注册分类的受理号,按照第一个分类统计
总体数据显示,2.4 类受理号(新适应症)最多,占比达到总数的 50% 以上;其次是 2.2 类(新剂型),2.1 和 2.3 类最少。
国产改良型新药多数为改剂型
改良型新药的申报类型又分为进口、新药、补充申请。其中,新药主要是指国内企业申报,进口是国外企业申报,补充申请是国外企业申报过程做的补充申请。
从上述表格可知,2.1 类均是国内企业申报,2.2 类以国内为主,2.3 类国内外差不多,2.4 以国外为主,总体上进口注册申报和国内新药申报数量无明显差异。
从申报的年份来看,改良型新药的申报总数量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其中, 2.4 类新适应症申报数量上升较快;2.2 类 17 年和 18 年差不多,19 年根据趋势分析会有所增长;除了 2.3 类以外,其他三类从 2016 年到 2017 年增长幅度最大,申报总数量呈现增长趋势。柱状分布图如下:
改良型新药为何受国内企业青睐?
基于国家的政策法规向创新药的倾斜,国家带量采购、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医保控费等医改政策高压下,仿制药的利润逐年下降,改良型新药在国内的受热程度逐年上升,开发具有独特的品种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由于全新药物开发时间长、风险大、成本高,一般企业承受不起,故将苗头对向改良型新药。
从申报的类别分析,国产改良型新药以 2.2 类申报较多,其次是 2.4 类新适应症的申报;而改盐基、改酸根碱基等小改动的 2.1 类的申报数量逐年下降。
改剂型、新适应症成为主流
2.2 类改良型新药主要针对新剂型、新工艺等改进,不改变药物的药理活性,主要通过剂型的优势体现产品的临床优势,这方面相对比较简单,比如口服制剂改成外用制剂,注射剂改成舌下片,口服制剂改成口腔膜,常释制剂改成缓释制剂等,具有很明确的研发目标。
同时很多改进不需要做大临床验证,因为活性成分未改变,只需要通过 BE 试验证明其药动学一致即可。在成本方面要小得多,这也符合我国目前企业的特点,所以申报数量呈逐年增多的趋势。
2.4 类改良型新药是新适应症的申报,国外申报数量较多,就目前申报的药品种类来分析,主要集中在肿瘤这一块,进口注册基本上被辉瑞、礼来、诺华、阿斯利康、勃林格殷格翰等这些跨国大公司占据。
这主要是因为新出的抗肿瘤药物的适应症只会有条件批准某一种肿瘤,随着研究的更加深入和治疗时间越来越长后,发现对其他肿瘤也有效,又会再次申报,故出现这样的局面,国内的情况也是一样的。
2.1类和2.3类研发热度较低
总览国内改良型申报数据发现,2.1 类和 2.3 类改良型新药申报较少,笔者分析原因认为主要有三点:
1、国外的跨国大公司对药物的改良也是越来越重视,如果国发现现有的产品可以通过优化原料药比如拆分、成酯、成盐等,或者与其他药物合用,达到更高的疗效或者更小的副作用,一般会再本国申报,在通过进口至中国,故在中国接受的进口 2.1 类和 2.3 类改良型新药较少;
2、目前国内的药企普遍偏小,研发实力不强,只有极少数药企具有开发这类新药的能力,还有,这两类新药必然会做大临床,以证明其疗效,研发时间长、风险相对较大;
3、随着社会进步,信息技术日益提高,新的活性成分被开发出来之前,原研公司已将能够优化的地方或者可以合用的药物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留给后来的企业机会越来越少。
最后,改良型新药是介于仿制药和全新药物之间的新药,具有研发时间短、成本低、成功率高的特点,是目前国内很多药企研发的主要方向,这些申报趋势也可以作为公司研发目标的一个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