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不公平︱网购超长预售,你能忍受吗?
时间:2022-04-14 07:11:2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春暖花开,小伙伴们都开始网购置办起新衣服、新配饰,但打开一个个直播间,浏览一间间网店,以往下单就能发货的简单消费模式,变成了预售先看样,心动下单后,收货需要慢慢等,至于时间嘛,短则7天、10天,长则20天、30天都有可能。购物变成了开盲盒,什么时候发货,全凭商家心情。
消费者赵女士向省消保委投诉“我3月10日在网上买的鲜花,店铺页面显示最晚3月27日前发货,当时想着17天虽然长,也忍一忍吧。但15号的时候发现宣传页面又改成了最晚4月10日前发货。随便更改发货期,商家的行为没人管一管吗?”
另一位消费者唐女士反映“3月底在直播间看中了一款商品,下单之后发现显示最晚5月12日发货,等了几天之后购物的欲望也没了,实在不想等就只能退款。”
近日省消保委做了微调查,发现各大网购平台均存在预售行为,时间为8-45天不等。
而关于预售的吐槽,苏消保发现画风是这样的。
舆情方面,今年一季度与网购超长预售相关的信息1507条,主要问题包括:
一是预售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如新华社、北京青年报、中新经纬等媒体报道消费者网购时,商品页面未标注或明确说明是预售误导消费者,付款后才显示商品时间;
二是预售时间长、超时不发货问题遭吐槽。热门微博话题 #揭秘网红服装店超长预售#、 #网红服装店超长预售遭抵制#、#如何看待电商的超长预售#等话题出现;
三是低价诱骗、涉嫌虚假销售。如直播间以活动价诱导消费者下单,一段时间后告知没有货退款。
四是商家规则被质疑霸王条款,如有消费者反映部分网购页面会列出不允许消费者因发货时间投诉、不能退换货等内容。
那么预售这种形式是否“存在即合理”呢?
《服装时报》江苏办事处主任郭艳调查后发现,现实中,一些“网红”店大都长年累月采取预售模式,有些预售订单硬生生地被拖成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
一些网红店100款新款只有20款是现货。更有甚者,连服装样品都没有,仅仅展示出一张设计效果图,就在店铺内挂出预售链接,同时又未能按照订单时效统筹安排生产,受产能和交付能力所限,导致订单大量积压而无法按时发货。过长的预售时间,不仅损耗买家期望值,让消费者需求延迟满足,对于某些应季产品还存在“过季”问题,造成“夏衣秋穿”等糟糕的购物体验。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这边厢,大量消费者苦苦等待发货,另一边厢,不少商家却开启了“秀肌肉”模式,在社交平台大晒预售人数、金额的成绩单,预售模式俨然被用作营销宣传,包装成流量增长的利器。
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教授表示“正常消费购物是先有产品,后有销售,生产在市场之前。现在是先有预售,实际尚未生产,从目的上说,就是将所有风险转嫁给消费者。从模式上讲,一般都是通过虚假宣传,造成抢单现象;预售模式,特别是超长预售期限,是将销售处于不确定状态。”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商学院特约高级研究员陆泽倩针对电商超长预售现象指出:商品可以预售,品质和服务绝不能透支。商家希望实现成本风险最小化,可以理解,但不能跟消费者“玩套路”,更不能驾凌在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之上。如果商家让预售成套路,将口惠当优惠,那么消费者擦亮眼睛、用脚投票是最有力也是最合理的反制。针对一些商家标榜最低价却不履行承诺的虚假宣传,以及打出“预售订金不退,商品不换”等霸王条款,消费者更应拿起法律武器,依法维护自身权益。行业监管和相关法律的出台落实必不可少,既要对平台和商家进行刚性约束,切实压缩其猫腻空间,也要为消费者权益提供有力支撑。对于电商平台来说,对盲目预售和一味延迟发货的商家不能恣意纵容,要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探索建立准入黑名单机制。
江苏省消保委认为:超长预售表面上商家履行了告知,并无不妥。但实际上商家利用经营优势地位,将产品备货的库存成本、时间成本完全转嫁给消费者,属于实质的不公平经营行为;另外在合同形式上,商家又利用强制预售,限定发货时间方式,减轻了自身责任,属于不平等格式条款,侵犯了消费者公平交易权,省消保委呼吁这种不健康营销模式应当被坚决制止。此外,省消保委也将持续关注,切实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