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明史:文化固然很重要,没文化不见得一无是处。

时间:2020-01-06 18:32:0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读明史:文化固然很重要,没文化不见得一无是处。

讲评书介绍人物出场,往往会说:熟读兵法,韬略满腹。

那么,古代读书很贵的,没有义务教育,请老师,设私塾,不是普通人家能做到的。

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佃农家庭,如果不是出家为僧,预计他一生也就是能认识自己名字朱重八,能多识几个字,会给儿子取个发财或者富贵这类的名字,最多也就是认识账本,能算个简单小账。

朱元璋手下战将名将颇多。

有些文韬武略,比如蓝玉,有些确实不懂还有孙子兵法这一说,比如汤和,比如常遇春……

今天读明史咱们不说鄱阳湖大战之后如何扩展大旗,也不说张士诚如何忐忑。咱们说说朱元璋手下名将。

汤和,据说是和太祖皇帝一样生于草莽,濠州钟离人,少年时家境能比朱家好那么一点点。但是绝没有能力送儿子去读书,只能做到送儿子去放牛。

朱元璋家破人亡出家了,汤和也在慢慢长大,至正十二年(1352年)汤和参加郭子兴的红巾军,因为勇敢有谋,授千户。

朱元璋僧衣淄鞋,外出化缘的时候,汤和已经是千户,但是汤和没有忘记小时候的玩伴,有福同享。于是汤和给朱元璋写信,邀请他来义军入伙。

朱元璋从大头兵做起,很争气,不但做到了稳稳上升,还娶了郭子兴的义女马氏。虽然这个义女是郭子兴二夫人的义女,毕竟一穷二白到成家立业,是生活大飞跃啊。

《明实录》记载:与太祖同里闬,幼有奇志,嬉戏尝习骑射,部勒群儿。及长,身长七尺,倜傥多计略。

汤和比朱元璋大3岁,从小就是孩子王,各方面都优秀,大概是老朱小时候的偶像。

长大后的汤和也是敢想敢干的汉子,早早就投奔郭子兴,带着十几个小哥们参加义军,做了郭子兴的千户。

《明实录》记:郭子兴初起,和帅壮士十余人归之,以功授千户。时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和年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

汤和是个聪明人,当时所有人都不服朱元璋,只有汤和听他指挥。在起义军队伍里,没有人对这个小和尚善意一些,只有汤和,用谦逊服从,换来了朱元璋的青睐。试想一下,从小跟再前面的孩子王大哥这时候愿意听你的话,服从你的命令,你能不高兴吗?

到后来,天下大定,论功行赏,常遇春死了儿子都被封侯,而最早站队在朱元璋身侧的汤和仅封侯爵。

朱元璋给的书面理由是:鄱阳湖大战之时,因为汤和醉酒,没有守住敌军逃脱之路,纵敌。鄱阳湖大战,以少胜多,虽然胜利,但是付出代价也极大。毕竟陈友谅不是元军,那可是不可一世的狠角色,战舰是当时最先进最多的,也最擅长水战,能够打赢鄱阳湖大战对于朱元璋来说,不止是一次胜利,而是一个里程碑,一个新起点,一个奠基石,所以说没有鄱阳湖的胜利,就没有大明王朝的什么事了。

在这样重要的战役时刻,主帅醉酒致敌逃脱,确实是一个该有说法的说法。

换个角度看事情,就是鄱阳湖大战对谁来说都是压力山大,一醉解千愁,没有办法时喝点小酒也是一种解脱。至于是不是没有围住敌军,也可以换位思考想象一下,困兽犹斗,包围越收越紧,突围逃命可不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简单概念,逃出去就是活下去,被围基本只有赴死。不喝酒也不见得能将陈友谅一网打尽,毕竟人家儿子也逃出去了。

如果换做其他将领也许会不服也许会反抗,唯有汤和,坦然受之。

大明王朝犹如一艘战舰扬帆起航,这时候的汤和更低调更睿智。出兵辽东没有败绩,坐镇京城既不结党也不营私,管束子女,低调到不能再低调。

都是说韬光养晦,但是做到的太少了。

名臣胡惟庸,读过多少书,谋划过多少谋略,相对而言,论智慧和汤和真不是一个段位。

另一位聪明人刘基,也低调,但是刘基的低调是对阵胡惟庸落败不得已的低调,不似汤和,一直以来就是低调。

和太祖也偶尔谈心喝酒,以臣下之礼,谈心只论君臣,不讲兄弟情义,因为高攀不起。

所以,有文化的有谋略的有战功的有兵有势的都挂了,看是谦和甚至明初趋向平庸没有大作为的汤和活到70多岁,辞去侯位,回到凤阳老家养老,在平静中老去。

是明初不多的几位得善终的开国功臣。

朱元璋为人能干大事。也能用人识人。

对待功臣战将奖励的少,杀掉的多。

治国以狠为原则,到后来他的后辈小皇帝们没学会他的手段,但是都学会了他的心狠。

作为中华最后一代汉族为统治者的王朝,明朝有很多值得夸耀的成果,有许多能臣名仕,也有懂得明哲保身的汤和。

上一篇: 产科医生制作3000多个科普视频,总浏览...

下一篇: 开年大戏《茶马古道》本周五四川大剧院首演...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