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发生什么变化?罗振宇跨年演讲精选
时间:2020-01-08 08:26:5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2019年12月31日,《罗辑思维》主讲人、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2019-2020“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在上海举办。4个多小时的演讲中,罗振宇从中国经济、消费市场、个人财富、全球教育、科技创新和中国制造6个要点分享了自己在过去一年的观察所获和学习心得。
教育再次成为热点。罗振宇提到,“教育成了全民焦点”,也成为全民“焦虑”。教育在今天的范畴,应该是“人点亮人”,“课程的本质是激发禀赋”。
来源:罗辑思维(luojisw)。 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
教育焦虑从何而来?
提起教育两个字,摸着良心说,你什么感受?我的感受是,这个话题成了全民焦点。
调研人:教育专家沈祖芸
来看一组数据。2019年1月1日到12月30日,在微信公众号,同时有“教育”和“焦虑”两个关键词的文章里,有3470篇,阅读超过了10万+,平均每天将近10篇。“家长”、“父母”和“焦虑”连在一起的10万+,有6751篇,每天18篇。我们这代父母确实很焦虑。
假如陌生人见面没得聊,那就聊聊教育,准没错。立马让你有一种,在医院里遇到病友的感觉。
我今年听说一个段子——
两个北京海淀的家长聊天,一个问:我家孩子4岁,1500个英文词汇量够不够?
另一个回答:在美国够了,在海淀不够。
我还听到过这么一件事:为了让孩子能上好学校,一波家长,用尽各种办法,偷偷摸摸地给孩子报补习班,当然,补习班这事,学校是不提倡的。那没上补习班的家长呢?也没闲着。听说这件事之后,偷偷摸摸举报了这些补习班。
那么,这个焦虑到底如何产生的呢?早几十年没这样啊。有很多种解释:
有人说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没有名校的毕业证,社会的好多门你都敲不开;
有人说是因为经济发展了、教育工具多了,军备竞赛当然就升级了;
也有人说人工智能要替代人类,把这一代家长吓着了。
最开脑洞的一个解释是——因为当年那些高考的受益者,被高考、被大学教育改变命运的一代人,也开始养育孩子,冲进了教育市场。
他们最相信教育改变命运这条道理,因此把所有的资源都投入到了这条赛道,让下一代重复这个过程。这就像玩游戏,突然有一批付费玩家集体上线,竞争怎么可能不激烈。
教育焦虑的新样式
我还不能劝你别焦虑,哈佛前校长,德里克·博克不是说过吗:“假如你觉得教育的成本太高,试试看无知的代价。”
教育这个焦虑是解决不了的,但它会变换一种样式。
坦率地说,人为了自己成长而感到焦虑,可能永远没有解药。人类文明本来也依托于此。但你有没有想过,焦虑会变换成别的样子。
沈祖芸老师在过去的一年内访谈了100多位教育工作者,考察了全球25所中小学校、12所世界名校,她发现全世界的教育工作者,都在焦虑一个问题:工业时代形成的教育模式,已经跟不上信息时代的需求。
这份报告里有一句话非常重要,即使你不是搞教育行业或者没有孩子,也值得你细品。这句话就是:现在的世界已经不是按照领域来划分的,而是围绕挑战来组织的。
你就想想,今天你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哪件事不是一个综合挑战?别说做一个新产品、组织一场大活动,为你娃找个好幼儿园,给家里的房子装修,对你来说,哪个不是挑战?哪个挑战跟以往是相同的?哪个挑战是只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能应对的?
就拿今天这场跨年演讲来说。它的总指挥是这个女孩,正好30岁,同事都管她叫诺诺。
她大学学的专业是中文。毕业第一年,就进了我们公司,就开始当跨年演讲的总指挥。那她干的是个什么活呢?
你看这些活,她一个都没学过。但是哪个活出问题,都得找她。你说她干的是个什么活呢?凑了半天,她这么说:我干的是跨组织的“翻译”和整合。
你要问我在大学里学啥专业能干这个工作?我真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的是,大学里肯定不可能这么教,因为变化太快了。
学校的自我进化
为了应对这个变化,有一些学校已经在往前探索了。
沈祖芸老师在过去一年,走访了很多学校,让我们看看有哪些探索正在发生。你会发现,很多学校已经从题目入手,来重新组织课程体系。比如咱来看一道小学里的考试题。
请大家看大屏幕上这道题,问的是:如果你想增加一个节日,增加哪个节日,理由是什么?如果你想减少一个节日,减少哪个节日,理由是什么?
你看,这都不是考你任何领域的知识,这是给你一个真实世界的挑战,看你如何应对它。
再给你看一道中学语文题,这是我去参观北京一所名校的时候,随便走进一个教室,正好赶上学生们在学《史记》。怎么学呢?背司马迁的生卒年份,还是朗读精彩节选?都不是,他们的任务是:给任意一个《史记》里的人物写一份求职简历。
这还是一个真实世界的挑战,它牵扯的知识有哪些呢?
以给刘邦写简历为例吧。
首先,你得对刘邦的生平背景足够了解,有哪些工作经历,擅长做什么,有哪些社会上的人脉资源;
其次,你得了解他应聘的那份工作吧。比如说你要让刘邦应聘金典牛奶在上海市场的销售总监,你得知道这个工作需要什么能力吧;
更重要的是,你还得有本事穿越到刘邦的内心,站在他的立场上,帮他通过这份求职表,完成一次自我推销。
你看,这就叫世界不是按照领域来划分的,而是围绕挑战来组织的。
当你还以为学校只是给学生灌输知识的时候,学校已经开始了自我进化。从教学阶段开始,让课程对接真实世界的挑战。
教育,是人点亮人
十一学校联盟的总校长李希贵跟我们说,课程这个概念本身都在发生转变。课程是什么?不是知识的注射器,而是要把社会上的那些挑战,孩子们将来会遇到的那些问题,打包浓缩,变成课程,让学生们提前体验,提前触发孩子们的禀赋。
这话一般人听不懂。李校长是山东人,他就拿一个山东人的事给我举了个例子:
我们都知道,一说起喝酒这件事,山东人名声在外。那这是因为山东人特别能喝么?肯定不是啊。中国人嘛,基因都差不多。李校长说,关键在于山东人有一套方法,能把一个人喝酒的边界给测试出来。
山东人喝酒的第一步,并不是让你喝酒,只是让你意思一下,端起来。你看,你不好意思不端吧?只要一端,这就好办了。稍不留神就喝了一杯。喝完一杯之后,第二杯第三杯可不就来了么?
我再举一个例子,山东人喝酒都要上一盘花生米。这就是一个测试,只要你还能夹得起花生米,你就还没有喝到位。
你以为我在和你说喝酒么?李希贵校长说,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课程,就想想这个段子。山东人的酒局,就是个课程。它不是为了教你喝酒,而是为了把你喝酒的禀赋给测试激发出来。
比如说,上海朋友普遍在喝酒上比较保守,其实不是没这个能力,而是上海本地不开这个课程,没把能力激发出来。你去山东试试,没准你也挺能喝的。
按照这个逻辑,四川人能吃辣,上海人擅长垃圾分类都不是天生的,也是因为“课程”设置得好。
这当然是李校长跟我讲的玩笑。但十一学校的课程,你换了这个角度,就更容易看得懂。
比如十一学校的戏剧课,一般人一听这个学校开戏剧课,就觉得这个学校条件真好,能学艺术。但在十一学校,戏剧课的作用其实不仅仅是这一点。
他们的戏剧课不分班,而是跨年级打通的。学生参加戏剧课,可不是化好妆上台演个角色那么简单。演员只是其中一种工种。
要让一出戏剧能够上演,得有导演、有编剧吧?得有副导演在全校找演员吧?得有做服装的吧?得有管剧务的吧?甚至还得有管舞台灯光舞美的吧?戏排完了要上演,还得有管卖票、拉赞助、做海报的吧?...
这些工种,都是戏剧课的一部分。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各自的工种。
就这样,在排演一台戏剧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可以锻炼组织协作能力,更有机会发现自己的禀赋。前几年就出过这么一个学生,他去上戏剧课,结果发现了自己给舞台灯光编程的天分,后来就真的成为了一个工程师。
教育这个词的范畴在今天已经变了。因为教育本来的意思,就不是教材、不是课堂,而是人点亮人。
教育焦虑从何而来?
我们的跨年演讲,一直是和深圳卫视合作的。他们有一个理念叫“有志者,跟我来。”所以他们一直特别关注各个领域的有志者。
今年他们跟我讲了,深圳大学是怎么从录取通知书开始,就致力于把点亮自己的学生作为教育目标。每一年深圳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都是一个引爆社交媒体的网红现象。来看一下。
这和我们印象中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很不一样吧?我特别喜欢这个设计,学生收到了一个里面装着丰富内容的录取盒子。比如有一年盒子里装了件t恤衫,学生在报到那天穿上,就能一眼被学长学姐们认出来并获得帮助和欢迎。还有VR眼镜,戴上之后,可以提前看学校的各种风景。
这已经很棒了。但是当学生把里面的东西一件件地都拿出来,他会发现在这个盒子的底部,印着这么一句话:清空了,才能装下更大的梦想。
你要是今年的新生,你会不会觉得自己马上要去的这所学校很酷。你对大学生活是不是就多了一份神往?因为你知道你的学校,已经在未来的四年大学生活里,为你点好了灯。
一位深大毕业生,多年之后回顾他的大学生活时,也许这份通知书的分量,要超过很多课程。
还是那句话:课程的本质是激发禀赋,教育的本质是人点亮人。
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教育,那教育就是一个无所不在的东西。除了学校教育,还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
本文摘自罗辑思维《首发|罗振宇2019-2020“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未删减全文》,因编辑需要稍作删减,望读者知悉。想阅读演讲全文的读者,可移步文末左下角点击“阅读原文”。
意犹未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