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留学版“北京人在纽约”:刚到美国那几个月,我天天晚上哭

时间:2020-01-08 23:29:18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留学版“北京人在纽约”:刚到美国那几个月,我天天晚上哭

原本,留学前没有离开过家的Rebecca,还期待在学习之余,有几个知心小伙伴在身边可以交流、倾诉。老外指不上,中国同学呢?新一代的“北京人在纽约”在留学圈里上演。

我老同学汪洁(化名)的女儿Rebecca(化名)放寒假从纽约大学回国,正巧我在收集有关留学第一学期体会的资料,便请这对女神级的母女喝咖啡聊天。

汪洁慈爱地看着女儿,拍了拍她的手,一脸疲劳过后的轻松:“现在恢复常态了,刚去美国那会儿,我们视频聊天时总觉得她情绪不高,后来听她说有一段时间天天晚上哭。”

稍稍有些意外,我想起2019年Rebecca去纽约大学前我们曾聊到她在北京上重点中学国际班的事。

按说经历过英语教学环境的熏陶,适应起来应该会比较快。

“英语倒还好,我觉得听课问题不大。”Rebecca轻轻掠过的神情抚平了我对中国学生英语的顾虑,但又带出了新的concern,“现在想起来,国际班有用,但除了对升学有用,别的也就没什么了。”

国内的某些“国际教育”其实相当于“高冷版”的托福、雅思、GRE培训班,换句话说,除了学习就是被培训的过程,而教育感比较弱,似乎缺少“学习生活”。

在学习方面,Rebecca的自主性非常强。

根据美国本科学制,从入学到二年级末的两年(也可能会更长)间,学生可以自由选课,不必拘泥于自己申请时填写的专业。

博雅式的宽松环境给了Rebecca更多空间和缓冲地带。对于一个十七八岁的学生而言,确定专业并不是很容易的事,刚进入大一能不受拘束地尝试不同专业领域,让Rebecca如鱼得水,可以轻松地把自己喜欢的音乐类课程加进来,兼顾自己主修的心理学课程。

按Rebecca的介绍,纽约大学提供的各类课程便于选择,如果想double-major(双学位方向)也很容易,很灵活。

“作业量不算大,我在图书馆的时候一般是写作业。”

我追问了一句,“在英国留学,理论性的学习比重高,任课教师总要布置很长的参考书单让学生回去读,而且写小论文时,参考书目少了会被要求重写。”

Rebecca摇摇头,“纽约大学的学术气氛我感觉没有英国那么浓,也可能是我在美国读书时间还不长。至少老师要求不是特别高,再说还有‘知乎’帮忙……”

“我觉得真正要深入学习专业,还要到研究生阶段,本科就是用来确定研究方向的。”这个漂亮而又有主见的女孩子,已经把心理学的研究生院校定位在南加州大学。

“南加州的心理学更强,纽大最强的是商科、电影艺术、法学。”

也难怪,纽大除了大学综合排名在泰晤士高等教育(THE)、QS、US News等世界大学2020年度排行榜上都进入了前30名,斯特恩商学院的录取难度超过了哈佛商学院,电影艺术类毕业生中获得奥斯卡奖的超过30人(这其中就包括中国台湾导演李安、美国殿堂级巨匠马丁·斯科塞斯等),法学院与耶鲁、哈佛、哥伦比亚、斯坦福、芝加哥齐名。

作为“新常青藤”名校,纽约大学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在人口稠密、寸土寸金的曼哈顿岛上,纽约大学被华尔街、联合国总部、自由女神像、大都会博物馆、时代广场、中央公园、第五大道、洛克菲勒中心、百老汇等地标所包围。

在“最美国”的大环境里,Rebecca压力大吗?

话锋终于又回到“天天晚上哭”的起点。

Rebecca听中国师兄、学姐介绍说,在美国,受到心理问题困扰的中国留学生绝不在少数。

与同龄的学伴一样,Rebecca遭遇的是一个冷漠的纽约。

无法想象,在“派对文化”甚嚣尘上的纽约大学,人与人心灵的距离其实非常遥远。

“这边的party太多了,没完没了,感觉大家都挺热情,其实大多数情况下,很多美国同学都在聊商务合作的事,他们之间也基本上就是商务关系。”

Rebecca的观察揭示出美国大学“生意场”的一面。

高冷的纽约人不把纽约以外的人放在眼里,对于性格爽朗、思想开放,但又不善于社交的Rebecca来说,这无异于曼哈顿冬天冰冷刺骨的寒风。

原本,留学前没有离开过家的Rebecca,还期待在学习之余,有几个知心小伙伴在身边可以交流、倾诉。

老外指不上,中国同学呢?

纽约大学的中国学生非常多。并不奇怪,在全美大学中,纽大是国际生人数最多的大学,美国籍之外的学生人数接近2万人。

要知道,很多英国大学的全校学生人数也不过2万人而已。

众多中国学生也分成了不同“派系”,彼此孤立,互不来往,即使帮派内部也并不是经常走动。

从美国高中升入纽约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是这些派系中的“上流阶层”,他们家庭条件优越,出手阔绰,同时,经过几年来在美国的历炼,已经脱胎换骨,成熟、冷静、更加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Rebecca很羡慕这些精英的应变能力,而自己显得有些手足无措。

不过,这个过程概莫能外,新一代的“北京人在纽约”在留学圈里上演。

“如果你爱一个人,就把他送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可以尽情地享受。如果你恨一个人,也把他送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体验贫民窟的悲凉。”

旅美华人曹桂林在他的畅销书《北京人在纽约》中的名言,不知道是在新一代年轻的留学人身上是否也会应验?

对于开放的社会而言,再不会像曹桂林那一代华人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是一样的,这也是留学对人的塑造。

作者简介:

老赵(Andrew)英国格拉斯哥大学MBA,任英国大学中国区首席代表十年之久,海外大学校代协会创始人之一,面试中国学生数千人。英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处留学培训师、北京城市广播教育专家。出版《留学的逻辑》《到英国去》等书。

上一篇: 原创手机4G秒变满血5G,还能续航翻倍!...

下一篇: 太棒了!这里才是衡阳县渣江人心中最美的“...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