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鬼穴:中医针灸里的什么穴位组合
时间:2025-02-13 12:17:1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十三鬼穴”是中医针灸学中一组特殊的穴位组合,传统上用于治疗精神类疾病(如癫狂、癔症等)。
这些穴位在古代文献中被认为具有驱邪、安神的作用,名称中带有“鬼”字,反映了古人对精神疾病与“邪气”关联的认知。
以下是十三鬼穴的详细介绍:
一、十三鬼穴列表及定位
1. 鬼宫(人中穴)
-
定位:鼻下人中沟上1/3处。
-
作用:醒脑开窍,急救昏迷、癫狂。
2. 鬼信(少商穴)
-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
-
作用:清肺热,缓解咽喉肿痛、癫狂。
3. 鬼垒(隐白穴)
-
定位:足大趾内侧,趾甲角旁0.1寸。
-
作用:调经止血,安神定志。
4. 鬼心(大陵穴)
-
定位:腕横纹中点,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
作用:清心降火,宁神镇静。
5. 鬼路(申脉穴)
-
定位:外踝尖直下,外踝下缘凹陷中。
-
作用:安神定痫,缓解失眠、癫狂。
6. 鬼枕(风府穴)
-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中。
-
作用:散风熄风,治疗头痛、神志病。
7. 鬼床(颊车穴)
-
定位: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咬肌隆起处。
-
作用:疏风通络,缓解牙关紧闭、面瘫。
8. 鬼市(承浆穴)
-
定位:颏唇沟正中凹陷处。
-
作用:安神利口,治疗口舌生疮、癫狂。
9. 鬼窟(劳宫穴)
-
定位:掌心第2、3掌骨之间,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
-
作用:清心火,安神定惊。
10. 鬼堂(上星穴)
-
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
作用:通窍醒神,治疗头痛、癫狂。
11. 鬼藏(会阴穴)
-
定位:肛门与生殖器连线中点。
-
作用:调经通络,急救昏迷。
12. 鬼腿(曲池穴)
-
定位: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
作用:清热解表,调和气血。
13. 鬼封(舌下中缝)
-
定位:舌系带中点处。
-
作用:开窍通闭,治疗舌强不语、癫狂。
二、历史背景与理论
1. 起源
最早见于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结合了道教驱邪思想与中医经络理论。
2. 应用
古代用于治疗“中邪”“癫狂”等精神症状,现代多用于焦虑、失眠、癔症等。
3. 机理
通过调节气血、平衡阴阳、镇静安神发挥作用,与现代医学对神经系统调节的研究部分契合。
三、现代观点与注意事项
1. 科学认知
现代医学认为精神疾病与神经递质、心理社会因素相关,而非“鬼邪”。十三鬼穴的疗效可能源于穴位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2. 临床应用
需由专业针灸师操作,配合其他穴位或疗法(如中药、心理治疗)综合干预。
3. 禁忌与风险
-
风府、会阴等穴位针刺风险较高,需严格消毒、控制深度,避免自行操作。
-
孕妇、体虚者慎用。
四、总结
十三鬼穴是中医针对精神情志病的特色疗法,体现了古人对身心疾病的独特认知。
现代应用中需结合科学诊断,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
若存在精神健康问题,建议中西医结合治疗,以获得更全面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