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爆!南开大学最新研究:人参皂苷CK精准打击PHD2,颠覆性抑制血栓生成!

时间:2025-02-27 12:08:3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全球范围内,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死亡率大约为25%。相较于动脉血栓形成,如心脏病和中风等,公众对静脉血栓栓塞(包括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认知程度普遍较低。目前,血小板血栓抑制剂主要涉及抑制血小板的活化与聚集、调节凝血级联反应,并将纤溶剂与其他成分结合的化合物。对新型血小板血栓抑制剂的持续需求,源于对出血风险、潜在药物相互作用以及与众多现有药物相关的耐药性问题的顾虑。

有证据表明,依赖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血小板活化在血栓性综合征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实际上,有研究显示,破坏胶原蛋白与vwfegPIb/V/IX相互作用,是一种前景广阔的抗血栓治疗手段,其安全性可能优于阻断血小板聚集。在动物模型中,单克隆抗体及其他干扰VWFeGPIb轴的化合物已展现出显著的抗血栓形成潜力。这些研究验证了预期的抗血栓效果,具备了广泛的治疗范围。然而,其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在于这些化合物无法通过口服给药

中医药广泛应用于促进血液循环、消散血瘀、缓解肿胀、减轻疼痛等领域。众多研究机构,例如对丹参和人参的研究,正致力于改善血液循环紊乱以及预防和治疗血栓。结果显示,中医药能够阻止血小板聚集,抑制凝血级联反应,抑制炎症反应,并防止单核细胞的侵袭,从而阐释了其作用机理

日前,一篇名为“Ginsenoside CK targets PHD2 to prevent platelet adhesion and enhance blood circulation by modify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arrangement of collagen”的文章探究了中药人参提取物皂苷CK如何增强血流动力学循环,缓解血瘀的相关作用机制。

图片

图1 论文首页

CK改善大鼠急性软组织损伤

为深入研究CK的作用机制,研究构建了大鼠急性软组织损伤模型(图2A)。在该模型中,以局部缺氧为特征,选用具有多功能抗氧化作用的乙酰半胱氨酸(NAC)作为阳性对照。所描述的流程进行药物施用与治疗。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mod组的肿胀程度显著加剧,而CK(12.5和25mg/kg)治疗则有效减轻了组织水肿(图2B)。此外,受伤部位的综合评分亦显示CK显著改善了组织损伤状况(图2C)。随后,通过HE和Masson染色法对受伤软组织切片进行了观察(图2D、E)。

与mod组相比,CK和NAC组的胶原纤维增殖、肌纤维排列紊乱或坏死以及出血和严重血瘀症状均有所减轻。软组织损伤引发血管活性物质、前列腺素及其他炎症介质在损伤部位的积聚,进而加剧微循环障碍。结果(图2F-I)显示,在不同剪切条件下,全血粘度显著上升。然而,NAC和CK处理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改善效果。如预期所示,mod组的血浆红细胞(RBC)计数、白细胞(WBC)计数、淋巴细胞(LYMPH)和中性粒细胞(NEUT)显著升高(图2J-M),这表明存在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这些细胞计数在干预后显示出不同程度的下降。综上所述,CK显著改善了大鼠血液循环障碍,并减轻了由软组织损伤引起的炎症损伤

图片

图2 CK改善大鼠急性软组织损伤

CK影响HIF-1信号通路

研究筛选后共识别出22种具有显著差异的代谢物,并通过热图进行了聚类分析(图3A);同时,基于KEGG代谢途径分析了这些代谢物的功能及其富集程度。结果显示,CK主要影响HIF-1信号通路、胆碱代谢、以及牛磺酸和次牛磺酸代谢(图3B)。在缺氧条件下,CK干预后揭示了α-酮戊二酸(2-OG)和维生素C(Vc)两种显著的差异代谢物(图3C)与PHD2在调节HIF-1α的羟基化修饰方面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

缺氧条件下,HIF-1α能够避免泛素化和降解,进而激活其进入细胞核并启动包括VEGF在内的基因转录表达。通过靶向抑制PHD2,可以促进HIF-1α的活化并增加VEGF的表达(图3D)。随后,研究对受损软组织中HIF-1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进行了评估。PHD2蛋白的表达并未受到CK的影响;然而,在CK处理组中,HIF-1α及其下游蛋白标志物VEGF的表达有所增加。这些数据表明,在软组织损伤的情境下,CK与HIF-1信号通路在抑制PHD2功能方面可能存在潜在的关联性(图3E)。

图片

图3 大鼠软组织损伤的非靶向血浆代谢组学分析与评价

CK通过破坏VWF和胶原蛋白之间的结合来减少血小板粘附

随即,研究评估了CK对血小板与胶原蛋白粘附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D2与胶原蛋白发生相互作用后,大量血小板粘附于基质,并在微孔板上形成聚集体(图4A)。然而,使用CK或PHD2抑制剂IOX2处理后,血小板在胶原蛋白上的扩散和血小板间的相互作用明显受损

血小板上的GPIb-IX-V复合物在VWF因子存在的情况下粘附于胶原纤维,构成了血小板粘附于胶原表面的主要机制。这一过程与PHD2介导的胶原蛋白羟基化存在复杂的联系(图4B)。为阐明CK在血小板与胶原蛋白粘附中的关键作用,研究进行了VWF与涂有微孔板的胶原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试验。CK对血小板粘附的抑制作用通过荧光指示抗体检测胶原结合的血小板(图4C)和胶原结合的VWF(图4D)得到证实。结果表明,PHD2介导的胶原羟基化增强了结合亲和力,而CK处理破坏了VWF和胶原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减弱了血小板对胶原的粘附(图4E)。

此外,研究进一步采用MST技术来评估VWF和胶原蛋白之间的粘附强度。很明显,VWF与胶原蛋白的直接结合强度最小(图4F)。然而,当用PHD2修饰时,脯氨酸羟基化胶原蛋白对VWF具有很强的亲和力,KD=94.1 nmol/L(图4G)。相反,CK将这些实体之间的粘附力显著降低了近十倍,KD=865.6 nmol/L(图4H)。这证实了CK有效地阻碍了VWF和胶原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最终阻碍了血小板粘附

图片

图4 CK降低血小板粘附,破坏VWF和胶原蛋白之间的结合

CK通过抑制血小板粘附缓解小鼠DIC

为深入探究靶向PHD2在血小板血栓形成过程中的核心作用,研究采用LPS诱导的小鼠DIC模型,以评估肺组织中尾部出血及血栓形成情况。各实验组小鼠尾部出血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mod组由于严重的DIC导致的出血显著减少(图5A)。然而,应用ASP和不同剂量的CK(10、20和40mg/kg)均能改善出血状况,并进一步通过量化出血时间和出血量提供了支持性证据(图5B、C)。

肺组织的Masson染色(图5D)和HE染色(图5E)结果揭示了不同处理组血栓形成程度的差异。凝血酶活性是血栓形成的关键指标,CK干预后,凝血酶活性呈现剂量依赖性的提升(图5F),同时纤维蛋白原向纤维蛋白的转化过程也得到加强(图5G)。此外,VWF胶原定位评估表明,mod组肺组织内血栓位置存在显著的重叠现象。然而,CK的使用成功破坏了VWF与胶原的定位关系,减少了血栓的形成(图5H)。结果表明,CK能够预防VWF与胶原的相互作用,降低血小板粘附,从而阻碍血小板血栓形成的起始阶段

图片

图5 CK在小鼠DIC模型中抑制肺血栓

结论

研究表明,通过靶向抑制PHD2以降低胶原蛋白的羟基化作用,并继而阻断VWF与胶原蛋白的结合,这一策略展现出作为创新抗血小板治疗的潜力,有望有效预防病理性血栓的形成,并改善血液循环系统疾病

参考文献:

Chuanjing Cheng, Kaixin Liu, Jinling Zhang, Yanqi Han,Tiejun Zhang, Yuanyuan Hou, Gang Bai.Ginsenoside CK targets PHD2 to prevent platelet adhesion and enhance blood circulation by modify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arrangement of collagen.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Available online 31 December 2024

上一篇: 指南解读 | 英国和爱尔兰高血压学会《成...

下一篇: 你正在一口口喝掉你的健康!Nature ...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