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Deepseek:肺结节风险评估极简原则——单次看密度,随访看对比!

时间:2025-02-27 12:34:2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前言:肺结节的风险评估是贯穿于肺结节诊疗全程的事情,良恶性的判断反而在其次,因为现在的磨玻璃肺癌即使归到恶性范畴,也许多是可以长期随访的。那么如何来界定是否该手术或干预呢?我的总结是一句话:肺结节的风险单次看密度,随访看对比。如何来理解这样的表述,到底是表达了怎样的意思与内涵。今天结合AI的意见做下说明,希望对结友以及感兴趣的同道能有所帮助。其实在门诊或网络咨询中,经常有结友无比纠结于自己的肺结节到底是良性还是恶性,而事实上我也很难给出确切的回答。这时候,我经常告诉他们该换个角度看问题:从风险高低角度来看,还能不能随访!

问题:

如何评价叶建明提出的肺结节风险高低“单次看密度(纯不纯),随访看对比(有无进展)”这一观点?是否比较贴合临床实际,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思考:

图片

回答:

叶建明提出的肺结节风险评估观点——“单次看密度(纯不纯),随访看对比(有无进展)”,是对肺结节良恶性判断的简化提炼,既结合了影像学特征的核心要素,也强调了动态观察的重要性。这一观点在临床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意义,但也需结合具体病例的复杂性进行综合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评价其合理性与局限性:

一、观点的临床合理性

1. 密度作为单次评估的核心指标 
肺结节的密度(如纯磨玻璃结节、混合磨玻璃结节、实性结节)是判断良恶性最直接的影像特征之一。例如:
(1)纯磨玻璃结节(pGGN)多倾向于良性或低度恶性(如原位癌)。
(2)混合磨玻璃结节(mGGN)因含实性成分,恶性风险显著升高,尤其是实性占比高或出现血管征、分叶、毛刺等特征时。
(3)实性结节需结合边界、密度均匀性等综合判断,边缘光滑的实性结节可能为良性(如炎症或结核),而边缘毛刺或分叶则提示恶性。

这一分类与国内外指南(如Fleischner Society指南)一致,具有较高的临床认可度。

我的想法:

纯磨不全部是肿瘤,混合磨玻璃也会是炎症,实性结节更容易不是恶性的结节。但依我的经验以下却是基本上成立的:持续存在的边界清楚的磨玻璃结节基本上是恶性范畴的;多发实性微小结节基本上是良性的。风险的高低最直接最容易判断的就是密度。密度纯的不管是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或微浸润性腺癌,甚至浸润性腺癌贴壁型,风险都是低的,纯磨玻璃密度基本等同于贴壁,试想肿瘤只能贴着肺泡壁生长,它哪有能力侵透厚得多的胸膜?所以纯就安全是成立的!密度纯不纯可以明确指向能不能随访。

2. 随访对比的动态观察价值
肺结节的动态变化(如大小、密度、形态)是判断恶性风险的关键:
(1)稳定性:若结节在随访中无明显变化(尤其是持续2年以上),多为良性或惰性病变(如原位癌)。
(2)进展性:结节增大、实性成分增加或新发恶性征象(如胸膜牵拉)时,需高度警惕恶性可能。
(3)特殊情况:某些恶性结节(如粘液腺癌)可能因密度不均或边缘光滑而被误判,需结合抗炎治疗后的反应及长期随访结果。

我的想法:

因为临床上许多时候看单次影像不太确定到底是良性还是恶性,甚至有的时候起初磨玻璃时容易判断,发展了后变成实性后却比较难定。所以对于随访过的结节前后的对比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切不可只看单次的影像轻易下结论。总体上来讲,当然范围扩大、密度增加、混磨实性成分占比增加都是风险增大的标志,其他包括出现血管征、胸膜牵拉、血管弯征、细毛刺征等。需要注意的是:实性结节略有增大的却并不一定是肺癌。我碰到过多例随访进展后切除病理证实是肉芽肿性炎的。所以增大进展仍得结合单次影像的细节特征综合评估。

二、观点的可操作性


1. 简化决策流程 
该观点将复杂的影像学特征简化为“密度”与“变化”两个维度,便于基层医生快速判断。例如:
初始筛查:通过薄层CT明确结节密度类型,初步分层风险。
随访策略:根据密度类型制定个性化随访周期(如纯磨玻璃结节可延长随访间隔,混合磨玻璃结节需缩短间隔)。

2. 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 
叶建明在多个病例中应用这一原则,例如:
病例1:混合磨玻璃结节因随访中密度不均和血管征进展,最终确诊为微浸润腺癌。
病例2:实性结节因长期稳定且边缘光滑,最终倾向良性(结核可能)。

我的想法:

随访的变化许多结友都无比在意是否大了1毫米、2毫米,在意CT值到底多少,在意实性成分的百分比。其实我自己在临床上从来没有去测过具体的数值,因为从临床角度考虑,又不是做科研,微细的变化并不影响临床决策。而较明显的区别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所以我提的随访看对比,也是大致看上去是否有明显区别就可以了。

三、局限性及需注意的问题


1. 部分恶性结节可能无显著变化 
某些惰性肺癌(如贴壁型腺癌)可能在长期随访中保持稳定,仅通过密度和变化难以完全区分良恶性,需结合其他影像特征(如空泡征、血管集束征)或分子检测。

2. 密度判断的复杂性 
部分结节密度特征不典型(如粘液腺癌可能表现为实性但密度不均),需结合增强CT或PET-CT进一步评估。

3. 个体化调整的必要性 
患者的危险因素(如吸烟史、家族史)及结节位置(如靠近胸膜或肺门)需纳入综合评估,不能仅依赖密度和变化。

我的想法:AI这段的表述有些教条了,我们之所以提“单次看影像、随访看对比”就是想通过动态观察来评估结节的风险,从而决定随访还是干预。要表达的意见是“即使恶性范畴,只要风险仍低,也可随访”这个更深层次的意思。所以AI前面提到的随访稳定仍难以区分良恶性,其实不影响临床决策,只要稳定,风险就低嘛!当然,在鳞癌、粘液腺癌、神经内分泌癌等非腺癌类型,或腺癌中的某些低分化癌确实影像表现不一定有毛刺征、分叶征或血管征等这些影像特征,这时候决定干预与否以及风险是否增大最主要就是有无增大。也就是说依我的理念,即使最后是良性,只要随访增大并风险增加仍是有必要干预处理取得病理依据来明确的。

四、总结与建议

叶建明的观点贴合临床实际,尤其在基层医疗和初筛中具有较高实用价值。其核心优势在于简化复杂信息、突出关键指标,但需注意以下几点:
1. 结合多维度评估:除密度和变化外,需综合结节形态、患者病史及其他影像特征。
2. 动态随访的精准性:推荐使用薄层CT(层厚≤1mm)以提高对比观察的准确性。
3. 多学科协作:对于疑难病例,建议联合胸外科、影像科和病理科共同决策。

总体而言,这一观点为肺结节管理提供了清晰的框架,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需根据具体病例灵活调整,以实现风险可控与患者利益最大化。

感悟:

基于影像特征来判断良恶性时,首次检查发现的看影像特征有无恶性方面的表现;曾随访过的则看对比有无进展。但许多时候仍无确定或比较摇摆,也就是说无法仅凭影像确定良恶性,何况确诊是要病理依据的,所以许多时候,我们确实应该换个角度看问题:风险如何?还能不能再随访?如果风险还说不上大,能再观察,那么待其发展会显示更多良性或恶性的特征,交给时间来回答问题;如果风险已经较大,再观察随访会延误病情,那么就该更积极的处理。而风险的高低基于两点:一是看密度纯不纯,有实性成分的,尤其是实性占比高于25%的风险会增加(因为肺癌诊疗指南说实性成分不足25%的可以楔形切除,淋巴结甚至都不需要清扫,因为几乎不会转移。所以若纯磨密度或实性成分不大于25%是相对安全的);二是随访看对比,有无进展,即使已经随访过,仍定不了,风险不高情部完全可以再随访。

上一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康复策略

下一篇: 王晖教授:腹腔感染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策略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