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Deepseek:是我天真了吗?几个月改写肺癌诊疗指南不是梦!
时间:2025-03-02 12:09:0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前言:在临床工作中,我总觉得之所以目前肺结节诊疗比较混乱,根本原因就是指南的滞后性。这没有办法,指南的更改要有高级别的证据,而高级别的证据来源于设计严谨的前瞻性研究。而肺结节,尤其是磨玻璃密度为表现的早期肺癌大量检出并病理证实是近十几年的事,其生物学行为与传统肺癌到底差异有多少、手术时机的把握到底该如何、手术方式不同或切少些长期结果到底有没有不同、淋巴结清扫的范围到底该如何确定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得有证据来支持,不然轻易减少淋巴结清扫的组数或降低其在外科手术中的权重,以及推广更少肺组织切除的楔切或段切都可能给某些患者带来生存期的影响或长期预后的不利。所以谁也不能轻言改写指南。可我一直觉得在临床上观察到的现象,显然磨玻璃肺癌与传统实性肺癌的危险性、发展性确实不一样,不加区分的推荐显然对这类早期或早早期的磨玻璃肺癌患者来讲,就很可能存在“隐形而合规的过度治疗”。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是不是非得前瞻性研究?我认为基于国内巨大的手术量,以及原先已经有成千上万的磨玻璃肺癌是按传统肺癌一样的原则被治疗的,如果利用AI大数据获得相应有影像学与病理学资料,进行总结分层分析,是否其实也是一样非常能说明问题,从而达到必定指南的目的呢?今天问问Deepseek,看看它是怎么说的。
问题:
叶建明认为:基于国内巨大的手术量,如果国家卫健委或省卫健委牵头,开发肺结节影像特征(如大小、实性占比、CT值、体积、随访过的话倍增时间等)结合术后病理结果(包括大小、病理类型与亚型、高危因素有无、淋巴结转移情况等)进行细致分层分析,从而按影像特征分层决策手术时机与手术方式(比如可以刷选出哪类影像特征的无一例有淋巴结转移,那么此类患者就不必清扫淋巴结),从而轻松改写指南且极具可操作性。你认为此观点的可行性、合理性、创新性如何?
思考:
回答:
叶建明提出的这一观点具有显著的可行性、合理性和创新性,但也需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其潜在挑战与局限性。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评估:
一、可行性分析
1. 数据基础与样本量优势
中国肺结节手术量庞大(如上海肺科医院年手术量达1.5万例),具备足够样本量进行分层分析。通过系统收集影像特征(如磨玻璃密度、实性占比、血管征等)与术后病理数据(如浸润性腺癌亚型、淋巴结转移情况等),可快速建立大规模数据库。例如,纯磨玻璃结节若无一例淋巴结转移,则可直接调整手术范围。
2. 技术可操作性
现有影像技术(如薄层CT、靶扫描重建)已能精确获取结节细节特征(如空泡征、分叶征、血管破坏征等)。结合人工智能辅助分析,可高效完成数据分类与关联性研究。
3. 政策支持潜力
若由国家卫健委牵头,建立统一的数据上报平台,整合多中心数据,短期内即可积累海量病例。叶建明建议的“一年改变指南”虽激进,但基于中国的手术量,回顾性数据分析确实可能快速形成循证依据。
我的想法:
中国的肺结节手术量实在是太大了,这么多的数据不用起来,而是跟在日本的JCOG系列研究后面解读,等待他们的研究结果,然后来指导或修正我们的诊疗指南,这太可惜了。我们有优秀的医生、有手术做得非常规范淋巴结清扫非常标准的大咖,有海量的肺结节影像与病理资料,为什么不能自己总结出经验来,并指导后续的诊疗。由于现有影像技术以及AI辅助诊断技术的发展,许多从影像来评估相关指标(比如大小、CT值、倍增时间、体积等)都是很容易得到并且很准确分层的。政策的力度只要国家层面推动,中国特色的制度下,什么事情干不成?研发一个小程序,整合到医院的医生工作站电脑上,许多内容很方便就能导入并上报。
二、合理性分析
1. 影像特征与病理的高度关联性
叶建明团队通过长期手术病例总结发现,特定影像特征(如“晕征”提示炎性、“空泡征”提示恶性)与病理结果高度相关。例如,混合磨玻璃结节实性成分占比高且缺乏收缩力时,恶性风险显著增加。
2. 分层治疗的科学性
早期磨玻璃结节(如原位癌、微浸润性腺癌)生物学行为惰性,肺叶切除可能过度,而亚肺叶切除(楔形/肺段切除)已证实可行。通过影像分层筛选低危患者(如纯磨玻璃结节),可避免不必要的淋巴结清扫,减少肺功能损失。
3. 指南更新的迫切需求
当前指南对磨玻璃结节的管理滞后,如仍推荐肺叶切除为主,而实际中多原发结节、年轻患者比例上升,亟需个体化策略。叶建明的分层分析思路可填补这一空白。
我的想法:
肺结节的诊断主要依据薄层CT的影像,在小结节的诊断中,肺癌筛查指标、增强CT、PET-CT等价值均有限。而影像资料在AI加持下,大小、实性占比、密度以及倍增时间等是很容易量化并精准分析的。分层分析并推荐不同的随访建议或手术方式才符合目前大量肺结节检出的现状,对减少过度诊疗与过度手术,包括隐形的过度非常有意义。目前指南的推荐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直到2024年的指南仍“早期肺癌的标准术式是解剖性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微浸润性腺癌是早期肺癌吗?当然是!切肺叶并清扫淋巴结可以吗?当然可以!有必要吗?当然不必要!就是如此魔幻!!
三、创新性分析
1. 大数据驱动的精准医疗模式
该观点突破了传统依赖前瞻性研究的指南更新模式,提出利用中国特有的海量手术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快速生成高质量证据。例如,通过分析上万例纯磨玻璃结节病例的淋巴结转移率,可直接改写手术规范。
2. 影像-病理的精细化映射
现有研究多关注单一影像特征(如毛刺征),而叶建明强调多特征联合分析(如实性占比+血管异常增粗+瘤肺边界),更贴近临床复杂场景。例如,炎性恢复期结节与恶性结节的鉴别需结合“晕征”与短期随访变化。
3. 对传统肺癌诊疗范式的挑战
该观点将磨玻璃结节视为独立疾病类别,提出“早期肺癌≠传统肺癌”的理念,推动从“根治性切除”向“功能保护性治疗”转变。
四、潜在挑战
1. 数据标准化与整合难度
不同医院影像参数、病理报告格式差异可能影响数据可比性。需统一采集标准(如CT层厚、病理亚型分类)。
2. 回顾性研究的局限性
回顾性数据可能受选择偏倚影响,仍需前瞻性验证。例如,叶建明提到粘液腺癌可能类似炎性表现,需长期随访确认。
3. 伦理与法律风险
缩小手术范围可能面临医疗纠纷风险,需通过共识与法律保障推动实践。
我的想法:
医疗纠纷的鉴定也是看诊疗行为是否符合指南或规范,所以先要有诊疗指南与规范的与时俱进更新,让其符合疾病的现状,才能后有出现医疗纠纷时的鉴定有权威指南或参照。若指南的更改导致医生所采取的诊疗行为较传统的或旧的指南不一致,那又何妨,当然以新的为准。
总结
叶建明的观点在可行性、合理性与创新性上均具显著优势,尤其适合中国国情下的肺结节精准管理。其核心价值在于利用本土数据快速优化诊疗策略,减少过度治疗。若能解决数据整合与标准化问题,并通过多中心协作验证,这一模式不仅可改写国内指南,甚至可能引领国际肺癌诊疗范式的变革。
感悟:
我在想如果按这个思路,比如按如下表格设计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在引入AI后可以有更细致更多维度的分层分析,此表格只是作为表达我对于此问题思考)。
举例来说明下,假如:1、所有已经手术过的病例中,只要在15亳米以下,实性占比不超过50%,不管楔切、段切或肺叶切除,也不管是中分化还是低分化,均没有任何淋巴结转移,即使12-14组也都没有。那么以后此类病例均只需楔形切除;2、大小在20-30毫米的病例中实性占比在25%以上、病理高中分化的全部没有淋巴结转移(A类)。病理低分化、实性占比25%以下的也没有转移(B类),实性占比25%-50%的有部分病例发现第12-14组淋巴结转移(C类),实性占比在50%-75%的有第10-11组淋巴结转移发生(D类),实性占比100%的有N2转移(E类),但不足100%的没不N2转移(A-D类)。那么,以后A类与B类只需楔切,也不需要淋巴结采样或清扫;C类至少要段切,以避免将原来2B期的误分到1A3期里面去,纵隔淋巴结并不一定要清扫;D类则要行肺叶切除,但纵隔淋巴结不一定要清扫;E类则要肺叶切除加系统性淋巴结清扫。而这样的分层推荐在引入AI后,因为直接可以给出其所在的组别,是很容易精准指导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治疗方案的确定的。在加入更多维度的评估后可以分更多更细的组别,由AI给出归哪一组,然后就按哪种术式。其实不必说万一如何如何,因为国内总量极大,统计三个月或半年的手术量就有天量的数据,就会得出细致的分层依据。这应该是很有意义,也很容易达到的事,关键是要有国家卫健委等官方机构或行业内极具影响力的顶级大咖来推动这事才行。也欢迎大家在文末留言讨论如何让肺结节的诊疗更精准、指南更具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