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r J Pediatr:我国学者揭示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支气管黏液栓形成的临床特征、病原学特点及独立危险因素
时间:2025-04-02 12:10:5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支气管黏液栓是儿童呼吸道感染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可导致肺不张、支气管扩张甚至呼吸衰竭。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 MP)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其感染易伴随黏液栓形成,但具体机制及危险因素尚未明确。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MP感染的一线治疗药物,但耐药基因(如23S rRNA基因A2063G突变)的流行可能影响治疗效果并加剧病情。本研究旨在探讨MP感染患儿支气管黏液栓形成的临床特征、病原学特点及独立危险因素,重点分析耐大环内酯类MP(MRMP)对黏液栓形成的影响,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2022年1月至2024年6月于赣州市妇幼保健院接受电子支气管镜及肺泡灌洗(BAL)治疗的578例患儿。通过BAL液下一代测序及PCR检测MP耐药基因,根据支气管镜下是否发现黏液栓分为黏液栓组(312例)与非黏液栓组(266例)。BAL操作在麻醉下进行,支气管镜经鼻咽部进入气道,分阶段注入37℃生理盐水(每次0.5–1.0 mL/kg)冲洗病变部位,收集灌洗液送检。病原学检测包括MP及其他常见呼吸道病原体(如肺炎链球菌、鼻病毒)的核酸及耐药基因分析。统计方法采用SPSS 20.0,连续变量以均值±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变量以频数及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黏液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显著性阈值设为p<0.05。
黏液栓组患儿年龄显著大于非黏液栓组(中位数49个月 vs. 36个月,p<0.001),住院时间更长(14.5±5.2天 vs. 9.8±3.1天,p<0.001),发热发生率更高(89.1% vs. 72.2%,p<0.001),并发症(如肺不张、胸腔积液)发生率增加(31.5% vs. 18.0%,p<0.001),激素使用率也更高(67.3% vs. 51.1%,p<0.001)。病原学方面,MP检出率为61.1%(353/578),其中单药敏试验显示MRMP(A2063G突变)占比31.7%(183/578),显著高于非黏液栓组(24.8%,p=0.003)。多因素分析表明,MRMP感染(OR=2.34,95% CI 1.78–3.09)、年龄≥5岁(OR=1.82,95% CI 1.35–2.45)、住院时间≥10天(OR=1.67,95% CI 1.24–2.23)及白细胞计数升高(OR=1.59,95% CI 1.21–2.09)为黏液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混合感染(MP合并其他病原体)与黏液栓形成无显著相关性(p=0.12)。
黏液栓组与非黏液栓组比较分析
本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MRMP感染与儿童支气管黏液栓形成的强关联性,其风险较非耐药MP感染增加约2.3倍。黏液栓患儿年龄偏大、住院时间长及炎症指标升高提示免疫反应与气道损伤的持续作用。尽管混合感染未显著增加黏液栓风险,但MRMP的高耐药率(31.7%)凸显了早期精准用药的重要性。临床需对MRMP感染患儿加强监测,及时调整抗生素策略以减少并发症。未来研究应关注耐药基因传播机制及新型抗MP药物的疗效验证。
原始出处:
Chunlian X, Lili Z, Libin Z, Yichun X. Macrolide-resistant Mycoplasma pneumoniae i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bronchial mucus plug formation in children. Eur J Pediatr. 2025 Mar 24;184(4):264. doi: 10.1007/s00431-025-06095-8. PMID: 40123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