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血白蛋白的临床应用四大误区,一文汇总,建议收藏!

时间:2023-06-01 09:43:1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白蛋白是血浆中最丰富的蛋白质,于肝脏中合成,约占血浆总蛋白含量的55%~60%,正常浓度为35~50 g/L。

人血白蛋白(HSA)是从健康人的血液中提取分离的一种血液制品,适应证非常广泛,包括低血容量休克、胸腹水、低蛋白血症、心肺分流术、血液透析的辅助治疗及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前临床常用的白蛋白药物制剂主要有5%、20%及25%三种浓度的白蛋白溶液。

其中5%白蛋白为等渗溶液,可增加等体积的血容量,主要用于治疗性血浆置换或补充血容量。而20%和25%白蛋白为高渗溶液,可达到高于输注溶液4~5倍体积的扩容效果,对伴有水肿的患者更为适用。

尽管如此,但是价格昂贵,且受原料来源和严苛的生产条件限制,始终供不应求,过多的滥用及误用,造成了宝贵资源的浪费。

人血白蛋白的药品说明书中用药指征较笼统,部分医师对人血白蛋白临床使用仅局限于药品说明书,会出现很多误区。

那么,临床中使用到底有哪些误区呢?

误区一:作为营养支持

临床中,一般将血清白蛋白水平的下降作为补充白蛋白的指征。

不过,白蛋白数值只是一个标记,低蛋白血症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各种原因所致负氮平衡的结果,并不是所有的低蛋白血症都需要补充HSA。

美国医院联合会(UHC)发布的《人血白蛋白、非蛋白胶体及晶体溶液使用指南》指出,人血白蛋白仅用于白蛋白水平极低(<15 g/L)的危重患者,白蛋白水平在15~20 g/L的患者,应评估具体病情而定。

误区二:无指征用药

临床中,往往有一部分患者蛋白浓度正常甚至未检测白蛋白浓度的,却给予输注HSA。这些情况多见于肿瘤患者提高机体免疫力及术后患者用于促进伤口愈合等。

需要知道的是,输注HSA并不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参与人体免疫机制的是球蛋白,而不是白蛋白!

而且,HSA制剂中含有微量内毒素、血管舒缓素、微量α-酸性糖蛋白等生物活性物质,会对免疫功能产生干扰作用,不仅不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反而可能使人体的免疫力下降。

误区三:用药疗程偏长

临床上部分医师未能把握好停药时机,在用药后未及时监测白蛋白水平仍继续使用,造成资源的浪费。

因此,一般在人血白蛋白水平正常后即可停药,否则反而会抑制机体自身白蛋白的合成,加速其代谢,并可出现循环负荷过重、血钠增高等不良反应。

误区四:经常作为首选药物

对于创伤、烧伤引起的失血性休克,液体治疗是外科的基本疗法,人血白蛋白虽然被临床认为是一种优良的复苏液,但并非补充血容量的首选药物。

对于出血性休克,应考虑首选晶体溶液用于扩张血容量,当成人患者输注4 L晶体液在2 h内无效时,可考虑使用非蛋白胶体液。当对非蛋白胶体液有禁忌时,才可以使用5%的白蛋白。

另外,在肝硬化伴腹水中,低白蛋白血症是治疗腹水的难点,临床部分医师往往会首选将白蛋白用于肝硬化腹水的治疗。不过,肝硬化腹水是由门静脉高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失衡、水钠潴留引起的,治疗应以限钠利尿为主,只有在重度难治性肝硬化腹水在穿刺放腹水的前提下或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的患者等联用白蛋白联治疗是适宜的。

对于肾病综合征,白蛋白的使用有助于减少水肿、治疗低蛋白血症,但也并非该病的首选药物,对于急性严重性外周水肿或肺水肿的患者利尿治疗失败时,可短期应用25%的白蛋白联合治疗。而对于慢性肾病的患者,白蛋白会从其尿液中排出,难以起到治疗作用,且可能加重肾脏负担,因此不推荐白蛋白用于慢性肾病患者。

对于脑出血/脑缺血患者直接给予白蛋白降低颅内压也是不适宜的。

最后,对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胆红素可与白蛋白结合以复合物形式存在减少游离胆红素的组织毒性,HSA经常起到辅助治疗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都可使用白蛋白治疗。当血清胆红素水平接近换血值,且白蛋白水平<25 g/L的新生儿,可补充白蛋白。

写在最后

由于国内还未制定HSA使用指南,而说明书的适应证很广泛,没有明确指征,因此需开展人血白蛋白处方管理项目,保证其使用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经济性。

参考资料:

胡俊俊,梁婉,张二锋.人血白蛋白使用情况调查及用药停药指征分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23,29(04):601-605.

栾晶晶.人血白蛋白临床应用误区及合理使用策略[J].中国处方药,2023,21(01):182-185.

 

上一篇: 不止肺癌,吸烟可导致多种癌症!测测你的烟...

下一篇: Clincal Cancer Resea...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