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脑健康月|知名专家联袂传授帕金森病治疗前沿技术

时间:2021-09-19 20:33:0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自2000年起,每年9月是中国脑健康月,每年9月16日是“中国脑健康日”。帕金森病是脑神经疾病中常见的一种疾病,病变部位在人脑中一个叫基底节的地方,其中有专门合成一种名为“多巴胺”的神经细胞。随着年龄增加,这些神经细胞死亡导致脑中缺乏多巴胺。当死亡细胞超过一定比例时,就会出现帕金森病症状。

帕金森病并不罕见,可见于从青少年到老年的各个年龄段,男性略多于女性。在65岁以上的人群中,患病率为1.7%。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比例逐渐增高。目前,全球估计有帕金森病患者500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中国可能成为帕金森病人口的世界第一大国。如此众多的患病人口,为家庭和社会带来的负担是难以想象的。

为了进一步提高帕金森病专科医师诊治水平,减少帕金森病患者漏诊、误诊、延误治疗的现象的发生,白求恩基金会设立了专门的蓝手帕公益项目,时值9月中国脑健康月,白求恩基金会与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联合主办帕金森病网络系列学术会议,第一场直播课程于9月15日19:00-21:15顺利召开,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病学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老年医学系主任、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陈彪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刘春风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301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后毛之奇博士联袂直播授课,三位专家就帕金森病的诊疗进展、康复治疗、外科治疗进行详细讲解。 

 

帕金森病前沿新技术有望新突破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陈彪教授介绍了帕金森病的精准化诊断、个性化治疗及互联化的疾病管理,展示了帕金森病目前的诊疗进展全貌。帕金森病是一个复杂性疾病,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老化因素导致疾病发生,在临床特征方面,分别可以从运动特征、非运动特征判断,针对易感人群、高危人群,不同阶段有不同症状及诊断指标。分享了国际、国内最新诊断标准。

在治疗方面,陈教授分享了针对多巴胺代谢的药物治疗、CDD技术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实际应用、干细胞治疗 –自体干细胞、DBS未来产品展望等最前沿知识。陈教授指出帕金森病个体化治疗、以患者为中心的全疾病周期管理模式是未来方向。

 

 

帕金森病采取综合治疗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刘春风教授指出帕金森病应采取药物治疗、康复治疗、手术治疗、心理治疗及护理等综合治疗,经颅刺激(TMS)是利用脉冲磁场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之产生感应电流改变皮层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引起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具有无痛、无损伤、操作简便和安全可靠等优点。

2019 TMS治疗指南中指出高频刺激左DLPFC可改善抑郁症状,高频刺激双M1区可改善运动功能。

康复治疗是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强患者自我管理和参与,最大限度地延缓疾病进展,改善各种功能障碍,提高功能独立性和整体适应性,尽可能减少继发性障碍和各种并发症,改善ADL,最终改善PD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日常应注意开展松弛训练、姿势训练、步态训练、摆臂训练、吞咽功能训练,常见的适合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有探戈、游泳,太极适合早中期患者。

另外,也需要适当改善居家环境。保持好心情和光照治疗也有助于症状改善。

帕金森病的外科治疗成效明显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毛之奇博士就帕金森病的外科治疗DBS技术发展史、手术方式、新治疗靶点研究、疗效研究、治疗案例做了详细分享。

 

关于“蓝手帕公益项目”

“蓝手帕公益项目”——帕金森病医学发展与患者关爱专项行动是白求恩公益基金会设立的专项公益活动,该项目将通过科普、医生培养、义诊及患者救助等系列活动,提高公众对帕金森病的认知,提升基层医生对帕金森病诊治水平,进一步减少我国帕金森病患者的误诊、漏诊、延误治疗现象的发生,提高帕金森病患群体的生活质量水平。

上一篇: 福建累计报告本土阳性感染者139例,其中...

下一篇: 2021国自然基金已更新-点击抢先看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