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标解读 | 检验指标临床解读(19)血管及内皮功能的检验
时间:2021-10-28 12:03:0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出血时间
(bleeding time,BT)
正常值
模版式刀片法:(6. 9±2. 1)min。
影响因素
1. 应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避免血小板、凝血因子的激活。
2. 在操作过程中要避免在水肿、冻伤或有瘢痕的部位刺血。
3. 避开浅表静脉处。
4. 采血部位应保暖,血液应自动流出。
5. 试验前1周内不能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以免影结果。
6. 切口方向、切口深度、环境温度、静脉血压、年龄和性别等因素均会影响出血时间的测定结果。
临床解读
1. BT缩短
见于血栓前状态或血栓栓塞性疾病,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心肌梗死、脑血管疾病、心绞痛、糖尿病伴血管病变、成人型呼吸窘迫综合征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高凝血期等。
2. BT延长
通常表示止血初期的障碍。见于:
(1)血小板质与量异常;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无力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恶性贫血等。
(2)微血管结构或功能异常:如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性假血友病、坏血病等。
(3)其他:先天性纤维蛋白缺乏症、凝血酶原缺乏症、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增高、新生儿出血病。抗凝血药物(如双香豆素、肝素)服用过量、慢性尿事症、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肝脏疾患、严重阻寒性黄疽、维生素K吸收减少及严重贫血等。
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capilliary fragility test,CFT)
正常值
正压束臂法:男性0~5个(出血点);女性0~10个(出血点)。通常出血点直径为0. 5~1mm,数目在5个以下即为(一),5~9个者为(+),10~19个者为(+++)。如前臂的前面和后面有广泛性出血点者为(++++)。健康人约有30%为(+)。如在(++)以上者则肯定为异常。除计数出血点外,如出血点直径超过1~3mm者,可判断为潜在性紫癜。
影响因素
1. 试验前应对受试者的前臂先行出血点检查。
2. 在观察出血点时选择好适宜的光线和角度。
临床解读
1. 试验阳性常见于
(1)血管病变,毛细血管壁异常:单纯性紫癜、感染性紫癜、药物性紫癜、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性假血友病、异常血红蛋白症及其他可疑毛细血管壁受损的疾病。
①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系遗传性病变,病变部位的毛细血管或小动脉有不规则的扩张,有的部位毛细血管壁变薄,血管壁脆、易损伤、易出血。
②过敏性紫癜,因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释放活性物质,如组胺、5-羟色胺等,使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
③维生素C的缺乏,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间隙不能黏合,导致通透性增加而易出血。
④感染,毛细血管壁受毒素的损害,亦可引起血管性紫癜。
(2)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病和血小板无力症等。
①血小板数减少:如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正常时血小板在血流中沿着血管壁分布,血管内皮细胞间的轻微裂隙可由血小板填补,血小板减少至一定程度时,不足以填充间隙,而致脆性增加。
②血小板功能缺陷:束臂试验亦可出现阳性,如血小板黏附性降低,就不能填补血管内皮间隙。
③单纯性和老年性紫癜:前者多见于女性,四肢常有散在的紫癜出现,尤其下肢居多,除脆性试验部分病人出血点增加外,一般都属正常。后者由于软组织弹性消失等因素,也可出现束臂试验弱阳性。
2. 该试验有时也有原因不明或不易解释的阳性结果,特别是女性。
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on willebrand factor,vWF)
正常值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107. 5±29. 6)%。
影响因素
1. 枸橼酸钠抗凝剂不能完全抑制血小板活化,应选用抗凝剂+抗凝剂的抗凝剂,通常选用CTAD液。
2. 最好采用硅化或塑料注射器,试管等需涂硅处理,因为玻璃可以激活凝血过程。
3. 对vWF含量过高的标本,应在稀释后测定。
4. 肿瘤生长时产生的活性物质对内皮细胞的刺激可造成vWF在血中的量和结构改变,更会影响免疫分析测定的结果。
临床解读
1. 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减低见于
(1)先天性疾病:血管性血友病为常染色体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其vWF质或量异常。
(2)获得性疾病:
①产生抗vWF抗体,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淋巴增殖性疾病;
②vWF结构异常,见于骨髓增殖异常综合征、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2. 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增高见于
(1)血管内皮损伤,如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
(2)高凝状态疾病,如肾病综合征、妊娠高血压、尿毒症等。
(3)其他如大手术后、糖尿病、高脂血症、DIC等。还可见于剧烈运动后高原反应等应激状态时。
血浆6-酮前列腺素F1α和血浆血栓烷B2测定
(plasma 6-kelo-prostrlandin F1α and thromboxane B2, PGF1αand TXB2)
正常值
6-kelo-PGF1α: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17. 9±7. 2)pg/ml。
TXB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4. 5±2. 5)ng/L.
影响因素
1. 试验前10d停用阿司匹林类药物。
2. 标本和标准品应低温保存。
3. 试管等需涂硅处理或使用塑料制品。
临床解读
1. 6-kelo-PGF1α降低见于各种原因所致血管内皮细胞及其下层组织损伤时导致PGI2合成酶减少,其稳定的代谢产物6-酮-PGF1α含量相应减少。还见于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脑血管病变、肿瘤转移、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周围血管血栓形成等。在先天性花生四烯酸代谢缺陷性疾病或口服阿司匹林后亦常显着减低。
2. TXB2①增高: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恶性肿瘤等。②降低:见于先天性花生四烯酸代谢缺陷性疾病(如环氧化酶、TX合成酶缺陷)或口服阿司匹林等药物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