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结直肠癌都是息肉“惹的祸” ,切了就没事了?并不是!
时间:2021-11-26 23:02:0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很多人查出结直肠息肉会感到惶恐不安,
担心会演化为结直肠癌。
那么,结直肠息肉一定要切除吗?
切除后还会患癌吗?
如何有效预防呢?
结直肠息肉是什么?
让我们先了解一下结直肠息肉。
所谓“息肉”就是突向管腔的新生物,可以发生在结直肠的任何部位,有大有小,有的带长蒂,有的无蒂,有的甚至趴在管腔上侧向生长。
这些息肉大小不一,形态各异,镜下看起来有的像米粒,有的像蘑菇,有的像土丘……
结直肠息肉一定会发展为结直肠癌吗?
并非所有的结直肠息肉都会发生癌变,也不是所有的结直肠癌都从息肉发展而来。然而,结直肠息肉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癌前病变,据统计,大约有80%~95%的结直肠癌是由结直肠息肉发展而来。
结直肠息肉从性质上划分,常见的主要是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前者由肠道增生性炎症引起,几乎不会恶变;腺瘤性息肉恶变的几率较炎性息肉高,属于癌前病变。腺瘤性息肉可能与遗传、慢性炎症刺激、生活习惯、慢性便秘等因素有关。
就病理类型来看,管状腺瘤的癌变率<5%,管状绒毛状腺瘤癌变率23%,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高达30%-70%,家族性息肉病40岁前的癌变率几乎100%,而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幼年性息肉等一般不会癌变。
从结直肠息肉到结直肠癌,大约需要多久?
有临床研究发现,结直肠息肉演变为结直肠癌需要5-10年的时间。
就息肉本身而言,息肉越大(如大于1 cm)、形态越不规则、病理绒毛状成份多或者锯齿状腺瘤、有不典型增生,越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数月到1~2年)发生癌变。
检查出结直肠息肉,一定要手术治疗吗?
结直肠息肉是否需要手术切除,要根据息肉的性质来判断。如果属于腺瘤性息肉,尤其是绒毛状腺瘤,需要及早进行手术摘除。
如果属于非腺瘤性息肉,体积一般不会大于5mm,可以采取保守方法进行治疗。如果患者出现了非常明显的炎症及感染现象,并且息肉的生长速度比较快,也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如果患者本身就患有一些肠道疾病,比如溃疡性结肠炎,肠黏膜受损程度严重,应该及早手术。一般情况下,发现结直肠息肉应尽早切除,以免引起其他疾病或者恶化为结直肠癌。
结直肠息肉切除后会不会复发或转移?
结直肠息肉切除后,定期复查很重要。结直肠息肉还是有再次复发的风险,这是因为:
01
生活环境和遗传因素没改变;
02
结肠镜检查也有一定的漏诊率,主要发生在近端结肠,以锯齿状息肉和平坦腺瘤为主;
03
可能有新息肉形成。
此外,经过病理检查未癌变的结直肠息肉在完全切除后不会发生转移;如果切除的结直肠息肉已经癌变,则存在转移的可能性,需引起注意。
预防结直肠癌 早期筛查是关键
结肠镜检查在结直肠癌筛查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也是诊断结直肠息肉的金标准。结肠镜可观察到结直肠腔内壁,是发现肠道疾病最敏感的方法。
在《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2019,上海)》中,根据中国人口的实际情况及结直肠癌临床流行病学资料,人群筛查建议将50~75岁作为目标年龄段,无论是否存在报警症状。同时应密切关注40~49岁甚至更年轻人群的结直肠癌流行病学。
除人群筛查外,伺机筛查也是一种有效的筛查模式。伺机筛查也称机会性筛查或个体筛查,是一种基于临床,针对就诊者或体检个体的筛查。进行伺机筛查时,无症状一般个体参照人群筛查年龄范围,可酌情放宽,作为人群筛查未覆盖的年轻和高龄个体的补充。
对于有相关症状和体征的个体,特别是便血、黏液血便、排便习惯改变、不明原因贫血、体重下降等报警症状的个体,则不作年龄限制。
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出现以下6种情况之一,可作为高危个体:
• 有消化道症状,如便血、黏液便及腹痛者;不明原因贫血或体重下降;
• 曾有结直肠癌病史者;
• 曾有结直肠癌癌前疾病者(如结直肠腺瘤、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血吸虫病等);
• 结直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
• 有结直肠息肉家族史的直系亲属;
• 有盆腔放疗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