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农民领袖:进博会让我感到振奋,我们准备好了
时间:2019-11-10 09:40:03 热度:37.1℃ 作者:网络
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于11月5日-10日在位于上海的国家会展中心举行,在众多参展厂商中,一家来自美国的参展者——美国大豆出口协会——格外引人关注。这是他们连续第二届参加进博会,除了协会历史的展示,他们还带来了展示“美国大豆可持续保障体系”和“池塘水循环养殖技术”的模型。
农产品贸易一直以来都是中美在贸易谈判中的焦点,中国也是美国大豆的第一大进口国,面对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不确定性,美国农产品是否依然青睐中国市场?中美“贸易战”,美国农民怎么看,他们的选票是否影响局势?美国大豆产业是如何从零开始,把中国打造成“第一买家”,在这背后是中国农业产业怎样的巨变?
观察者网在进博会期间专访了参会的美国大豆产业代表团:美国大豆出口协会中国首席代表张晓平先生,美国农民领袖、美国大豆协会主席海思铎先生(John Heisdorffer)和美国大豆产业基金会代表柏家国(Jacob Parker)先生。
观察者网在进博会期间采访了美国大豆产业代表团一行
【采访/观察者网 戴苏越】
观察者网:首先想请各位谈一谈对于第二届进博会的整体印象,美国大豆产业代表团第二次参加进博会和第一次在筹备和参展方面有哪些不同?
海思铎:我曾经四次到访上海,不过这是我第一次来进博会。进博会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首先是壮丽宽广的场馆,其次是精心设计的展会。我非常喜欢进博会把所有农产品放在集中的一个区域——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主意——专门为农业企业而来的人不用为了看不同的东西而跑来跑去。
张晓平:在整个进口市场中,农产品是非常重要的门类,而农产品当中大豆又是非常重要的,很高兴在这次进博会所有农产品展位中我们美国大豆是“独一份儿”——唯一和大豆直接相关的参展商。
这次我们参与的程度和上一次稍微有些不一样,去年因为我们参加了开幕式,而且是第一次办,程序比较复杂,涉及很多部门的沟通协调,我们到最后一刻才知道到底我们第二天怎么个走法,所以显得有些忙乱。今年就从容许多,不确定的东西也少了许多,总体让人感觉还是比较井井有条,不过今年没能参加开幕式是个遗憾。
美国大豆出口协会在进博会上的展位(图片来源:观察者网)
观察者网:在大众的印象中,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美国是一个工业强国,中美贸易摩擦让我们惊讶地发现原来中国是美国农产品,尤其是美国大豆最大的出口市场。在美国农业产业开始进入中国以来的几十年,美国大豆出口协会面在中国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张晓平:美国大豆产业是1982年开始进入中国的,进入中国之前我们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分析中国的市场,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我们认为应该抓住中国改革开放这根主线为中国的农牧行业做一些工作,具体来说,1982年到中国来之后,我们的工作就是教中国的农民怎么样更好的去养猪,更好地去养鸡,更好地去养鱼,更好地用大豆做成饲料提高动物生产的效率。
以养猪为例,中国人养猪有几千年的历史,但80年代以前,中国都是没有饲料工业的,那时候中国人养猪都是割猪草或者用泔水,我们看到当时中国丰富的饲料原料,比如说玉米、大豆,可以支持饲料工业,于是我们就推出了“玉米豆粕型动物饲料”,取代原来的猪草和泔水,让动物的生产更加科学化,猪每天所需的营养就够,所以它的生长就快,而且更健康。不仅如此,工业饲料相比原传统喂养方式营养更加精准,更加适合动物的不同的生长阶段。有了饲料工业,养猪业从一家一户的小型的散养就逐渐过渡到规模化养殖。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改善,对一些优质食品的需求,比如肉禽蛋奶植物油得到了满足,我们也就彻底告别了以前计划经济时候的那种凭票供应的时代。
80年代美国大豆协会在中国的饲料推广活动(图片来源:美国大豆出口协会)
后来根据中国市场的发展,我们适时地推出一些新的技术,比如说我们推出的无鱼粉饲料配方,用植物蛋白取代动物蛋白饲料,降低动物的健康风险;还有在饲料生产行业推广去皮大豆的加工,提高蛋白质的生产效率等等,在中国的养殖业不断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当中,我们免费转让了很多这方面的技术。
再比如说养鱼,这次我们在进博会上展示的池塘水循环养殖技术就是其中的典型。我们传统的渔业养殖,是把鱼饲料倒进水里,鱼吃多少我们看不见,鱼的密度大了还容易导致水的富营养化,水质变差,每年冬天还要去“掏塘”。而我们现在在中国推广的是用“跑道”养鱼,这个技术2010年在美国的大学里研发出来,2013年我们大豆出口协会就引进中国,在苏州搞了第一个实验农场。在这个技术中,水塘里的水是24小时循环,不断加氧,自动测容氧,测容氮,自动投料,中控室监控,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也让鱼生活在非常干净的水体中,不容易得病。
“池塘循环流水养鱼技术”在进博会上的模型展示(图片来源:观察者网)
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技术中我们推广了以大豆为原料的“浮性饲料”,把鱼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都结合在颗粒饲料中,鱼吃多少都能看得很清楚,需要多少投多少,大大降低了饲料成本也洁净了水体。而且每条“跑道”只养一种鱼,根据市场的需要安排生产,上市时也不需要像传统的鱼塘那样捞。其实这就是“像养猪一样养鱼”——原来是散养,现在是工业化圈养。目前我们在国内已经推广到6000多条“跑道”,未来还会继续免费推广。
位于苏州的渔业养殖“试验农场”
观察者网:我注意到您刚才在说推广现代养殖技术和饲料的时候着重强调了“免费”。
张晓平:是的。我们在中国做的这些,我们说是“送科技下乡”,从第一天开始就是全部免费的。包括技术人员,还有我们对饲料生产厂家、大豆油的压榨厂家,养殖企业所作的技术转移,都是免费提供的,而且是我们美方非常主动地在做。
观察者网:美国方面这样主动地进行现代农业的技术转移,而且是免费的,是不是应为看好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潜力,想进一步开发和占领这个广阔的市场?
张晓平:我们倒不是这么地“急功近利”,实际上有很多技术,你很难说它会直接带来美国大豆的销售是不是?我们1982年开始在中国推广大豆饲料,那个时候中国还是大豆的出口国。到了90年代中期,差不多十几年之后,中国的市场需求才起来。因此,我们的总体思路还是着眼长远,服务行业,从技术、市场的角度帮助行业不断进步,这是一个互惠的过程,这个行业起来了,需求自然而然就会上来。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再进一步强调美国大豆的优势,比如说“精准营养”,我们美国大豆中含有的可消化利用的氨基酸浓度是世界最高的,再比如说美国农业的可持续性,美国农场的可持续发展是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的,基本上在面积不增长的情况下产量不断增长,满足全球不断增长的人口需要。
在技术推广的过程中我们不参与经营,大豆出口协会本身是个非盈利性的组织。刚才提到的浮性饲料,其实国内有很多厂家都在做,我们提供的是一个配方,这个配方是基于美国豆粕的特点,然后我们鼓励养殖户用我们的标准生产出的饲料和其他饲料做对比。
观察者网:其中是否包括了行业的标准?
张晓平:是的。现在已经有很多企业在申请GAA(Global Agriculture Alliance),还有包括BAP(Best Agriculture Practice),其中一个重要的认证标准就是我们的可持续标准。我们的可持续标准放进去之后,饲料企业在做水产饲料的时候,一定要买进认证的豆粕,经过这个可持续标准的认证,继而这个农场鱼塘养殖出的鱼也可以得到BAP认证。但凡得到BAP认证,全世界就可以通行无阻了。所以很多企业愿意被纳入到这样的体系中,这样便于它的经营和销售,也提升了企业形象,产品的形象,回报是非常丰厚的。
“大豆可持续认证”证书
观察者网:刚才张晓平先生提到,美国大豆产业几十年来一直在立足长远服务中国市场,目前中美贸易摩擦是否会影响到美国大豆产业对于中国市场的定位,是否会考虑规避风险,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柏家国:多年以来,中国一直是美国大豆的第一大进口国,即使是今年,中国仍然是第一。但今年的情形迫使我们考虑未来——当你超过一半的出口都卖给同一个买家确实让人担忧,这意味着我们的出口不够多元化。因此,我们已经在研究开发其他的市场,尤其是我们称之为“新兴市场”的那些国家。
在两年之前,我们就作出了开拓市场的决定——减少在“成熟市场”的投入,把资金和经历扩展到开拓新兴市场。因为那些成熟的市场已经趋向于饱和。但是,我们仍然认为中国是一个成长中的市场,你看,中国的趋势线依然在向上走,这意味中国的进口、消费依然处于不断增长的趋势中。
“新兴市场”国家比较典型的是类似孟加拉、巴基斯坦还有泰国这样的市场,在亚洲还有很多类似的市场。巴基斯坦的大豆进口从零增长到了去年的美国大豆出口国的前十位。还有墨西哥,虽然在总量上,墨西哥和中国的大豆进口相去甚远,但墨西哥是我们大豆饲料排名第一的出口国。
但是中国市场不算是我刚才说的那种“成熟市场”,因为还在扩张。比较典型的“成熟市场”是日本,数据显示日本的老龄化日趋严重,总人口也在减少,我们的大豆出口在日本的进口总量中也许占比很大,但是未来日本市场并没有多少潜力,可中国不同,中国的大豆进口空间依然在不断扩大。
观察者网:海思铎先生,作为美国大豆业的农民领袖和美国大豆协会的主席,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以来,我们也了解到您和您的同事做过许多努力,希望用农民组织的影响力促使美国政府尽早结束“贸易战”。有一种说法是农民群体是特朗普的“票仓”,为了明年的选举特朗普会争取在今年低和中国达成贸易协议,您对此怎么看?
海思铎:为了表明我们的立场,促成事情的解决,我们大豆协会的代表曾经去白宫面见了特朗普总统,不过会面的时间非常有限,我们能做的只是告诉他,“贸易战”绝对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我们想说,我们支持特朗普总统,但是我们不支持他的这种方式——用关税措施解决贸易摩擦。
我们也会公开发表和美国政府不同的观点,向公众表明我们的立场,这种努力偶尔也能产生一些热度。正如我曾经对美国农业部长说的那样,我代表的是身后35万个农民,这是他们需要考虑的。除此之外,我们也会尝试使用其他的方式,比如我们曾经在许多媒体上发声,通过媒体向美国人表明,目前的贸易摩擦不是我们美国农民想要看到的,加征关税不是正确的方式。
“贸易战”开时候,美国农民组织通过媒体进行积极游说,但成果不大
但是,我还是要强调,和中国朋友们想象中的不同,农民在美国选民群体中占比是极少数,所以如果说总统认为我们这么重要我还挺惊讶的。我想在美国总统大选的初选中美国有很多州是民主党的,农民的选票有助于共和党在这一阶段的选情。但是就像我刚才说的那样,我们毕竟在人数上是极少数,很难说我们的力量可以强大到影响大选,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解决中美贸易摩擦。
不过我们美国农民的一个优点是我们在选举上比较实诚,我们说要选谁,一般来说就会选谁,不会改变我们的想法,这也许是我们在竞选期间受到重视的一个原因。所以,明年的大选会给出答案的。
观察者网:您似乎有些悲观。
海思铎:不,恰恰相反,我非常乐观。最近我们收到了令人欣喜的消息:几周前有消息说中美之间的谈判最近进行得非常顺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虽然其中的许多的细节还不得而知。
同时,今天上午习主席的讲话也让我们感到振奋,他表示希望继续努力,尽快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之前中美谈判进行了很多轮,总是难以达成成果,这次看上去稳很多,虽然我也不知道这次是否就一定能成。
从目前的阶段性成果来看,有很多细节都是有关农业的,俗话说“魔鬼藏在细节中”,这很能说明问题。总的来说,我们美国的农民都希望最终的结果能在今年年底前出来。
观察者网:最后,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刻,美国大豆产业代表团希望通过参加进博会,向中国传递什么样的讯息?
海思铎:我希望传达的信息是,美国农民依然做好了准备,并且非常希望为中国市场提供大豆。
张晓平:通过参展,想进一步加强我们和产业的联系,并且强化一种信心,无论中美贸易有什么样的风浪,我们都在,我们的服务、我们的技术一如既往,我们与中国行业的互利共赢不会改变。
张晓平先生在进博会与业界人士交流(图片来源: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