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国产应该多学学,小清新这么拍才能拿奖
时间:2019-11-14 15:02:00 热度:37.1℃ 作者:网络
今天给大家聊的这部电影,在去年的东京国际电影节上,斩获最佳影片和最佳编剧两项大奖,故事灵感源于一起骇人听闻的真实事件,画风却是不同寻常的小清新、小治愈——《阿曼达》。
片名里的阿曼达,是个7岁的法国小女孩,出生于单亲家庭,妈妈桑德琳是个英语老师。
每当桑德琳因为工作无法脱身时,她便会叫来弟弟大卫,充当阿曼达的临时保姆。舅甥俩的性格相近,总能玩到一起。
在姐姐的庇护下,大卫和阿曼达一样,每天都过得像个无忧少年,遇到搞不定的问题,他也总是去找姐姐帮忙。
在这样的相互扶持下,这个特殊的家庭总能顺利解决大大小小的问题。
影片开场不久,桑德琳买了温布尔顿网球赛的门票,计划全家去英国观赛,行程安排得很是完美。
但谁也没想到,出国前,家里发生了一件大事——
几名恐怖分子持枪袭击了人群聚集的公园,导致众多平民死伤,其中遇难的就包括正在和朋友聚会的桑德琳。
得知消息的那一刻,大卫手足无措,不知该如何面对毫不知情的阿曼达。
但最终,他还是如实告知了阿曼达真相:妈妈死了,再也见不到了。
这次恐袭直接改变了两人的生活,他们被迫开始面对没有姐姐和妈妈的人生。
影片之后的情节,就重点围绕着他们如何应对伤痛展开。
虽然片中的恐袭事件是虚构的,但整个故事的灵感,就来自于4年之前的11·13巴黎恐怖爆炸袭击事件。
在这次袭击中,极端恐怖组织“伊斯兰国”在巴黎制造了多起大规模枪击和自杀式爆炸,造成130名无辜平民死亡,300多人受伤。
所以某种程度上说,《阿曼达》是一部从受害者家属的视角,去反思恐袭事件的电影。
在此之前,我给大家推荐的《从心开始》,故事就与《阿曼达》类似。其中亚当·桑德勒饰演的角色,就是9·11事件的受害者家属。
他因为同时失去了妻子和三个女儿,一度陷入人生低谷,性格变得孤僻、暴躁,最终靠着朋友无微不至的帮助,才慢慢走出心理阴霾。
不过今天聊的《阿曼达》还有所不同,同样是面对恐袭带来的伤痛,这部影片主要围绕主角“从困境中如何自救”展开。
姐姐去世后,大卫忽然变成了家里唯一的顶梁柱,大事小情都压在肩上,让他过得焦头烂额。
他早上要准时把阿曼达送去学校,然后匆匆赶去打工;到了晚上再骑车去相隔很远的亲戚家接回阿曼达,之后周而复始。
到了休息日,大卫不仅要承包所有家务,还要时刻关切阿曼达的情绪,带她到处散心。
最棘手的,要数阿曼达的抚养问题。
按照法律规定,必须尽快为她重新选定一位监护人。在社工看来,大卫是最好的人选,年龄符合、与阿曼达的关系亲近,还能充当父亲的角色。
但是大卫显然没有做好“晋升老爸”的准备。
在阿曼达看不到的角落,他一直顶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佯装镇定,没时间看心理医生,没时间想监护人的问题,更没时间为死去的姐姐伤心。
只有在朋友面前,或独处的时候,大卫才会短暂显露真实情绪,无助地泪流满面。
然而哭过之后,他还是要硬着头皮继续工作、看孩子。
心力交瘁之际,他也萌生了把阿曼达送去保育院的念头。但失去母亲的阿曼达,心思变得更加敏感脆弱,每天都想粘着他寻找安全感。
最终,彻底让大卫崩溃的,是感情生活也因为恐袭起了波澜。
在此之前,他在工作时认识了一个志趣相投的女孩,两三次约会后两人就点燃了爱情小火苗。
但没想到女孩也在恐袭中受伤,心理上开始排斥与他人交往,身体康复后决定跟大卫暂时分开一段时间。
姐姐和女友的离开,以及照顾阿曼达的重担,都让大卫顿感生活失去了所有寄托和依靠。
但同时,也让他认识到,原来自己以前一直都被姐姐当作小男孩保护着。他没有学业和生存压力,单纯地打打零工,就足以维系自己简单的生活。
而当姐姐这个保护伞忽然消失时,大卫不得不直面生活残酷的一面,用原本小男孩的心态去承担男人的责任。
好在,后来大卫找到了自救的方法。
在照顾阿曼达的过程中,他想起了自己离家多年的妈妈。一直以来,他把父母离婚的原因怪罪于妈妈的自私,成年之后就拒绝与住在伦敦的妈妈来往。
姐姐曾多次劝他与妈妈和解,甚至专门安排了去伦敦看球赛的旅行计划,但大卫始终像个任性的小孩,一副排斥的态度。
正是恐袭这个变故,迫使大卫重新审视这段僵化的亲情。
想到去看球赛、顺便看望妈妈,是姐姐生前最后的心愿,他最终决定带着阿曼达一块去往伦敦。
他主动约了妈妈见面,两人简单谈了谈自己的近况,虽然对话客气又尴尬,但这次见面让大卫感受到了姐姐生前的苦心,也开始理解妈妈当年的选择。
这次旅行也让大卫彻底下了决心,要承担起责任,做阿曼达的监护人。
所以别看影片名叫《阿曼达》,实际上讲述的是男主角大卫的困境与成长。
乍看之下,姐姐因恐袭去世的变故,可以用任何一个普通的意外来代替,对于想要表现的主题似乎没有任何影响。
但这部电影,其实是想用大卫这个人物,去代表现实中那些遭遇袭击的巴黎人民。
当年的恐怖袭击,对于幸存者,特别是遇难者家属来说,无疑是一场不愿再提起的痛苦记忆。
11月13日之后的巴黎,也因此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
但巴黎人并没有沉浸在伤痛中,而是决心走出阴霾,用爱战胜仇恨。
恐袭发生后,曾有网友在推特上发起“开门运动”,号召其他热心的巴黎人,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安全的避难地,得到了无数人的转发和参与。
当年遭遇恐怖分子劫持的人质们,也相互支持着重新生活,共同面对这场袭击的劫后余波。
因为每个人都坚信,仇恨只会让人的心智堕落,唯有用爱与善良予以反击,才能重回宁静的生活。
所以把真实事件与电影情节联系在一起,便不难发现,片中的大卫最终承担起监护人责任,正是因为感受到了亲情的鼓励。
即便无法改变姐姐去世的事实,但生活依旧在继续,他必须把爱延续给需要照顾的家人。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结尾再次给观众打了一剂清新治愈系的强心针。
在片中,阿曼达的妈妈曾经给她解释过一个英文俗语:Elvis has left the building(猫王已经离开现场),意味着“大局已定”。
之后去伦敦看球赛,阿曼达眼看自己支持的球员连连失分时,就想起了这句俗语,顿时急得哭了起来——猫王已经离开现场,输球的结果不可避免。
但没想到,球员在那之后连续反击,竟然一球一球地把比分扳平了,含着眼泪的阿曼达这才笑了起来。
这个结尾虽然有点煽情的意味,但其实正呼应了巴黎的城市铭言:“浪击而不沉”。
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事情,人们无法改变,甚至会为种种不幸而受伤难过。
但人们最可贵的品质,也在于永远可以找到重回生活的信心和勇气。纵使有恶人制造狂风暴雨,夺去和平与幸福,善良的人总能在风雨过后遇见彩虹,从此变得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