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蔡康永,我看错你了
时间:2019-11-18 11:11:03 热度:37.1℃ 作者:网络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2227天
01
很多人知道蔡康永,是通过那个红遍大江南北的综艺节目《康熙来了》,我也一样。
我不是《康熙》的死忠粉,但学生时代也断断续续看过几期。
那时的蔡康永,永远是厚厚的白色刘海,加上肩膀上少不了的那只玩具鸟,造型浮夸又怪异。
这就是我对蔡康永的全部印象。
直到我看了《奇葩说》,却再也无法把目光仅仅停留在他怪异的造型上。
他的博学、他的情商、他说起话来的温和与不容辩驳,彻底推翻了我对他之前的印象。
更让人圈粉的是,在新一季的《奇葩说》上,我还发现了他温柔贴心的一面。
第六季里的1V1生存战,2个人对杠只能留一个,这样高达50%的淘汰率,把这个高强度高压力又充满挑战的节目特性展现得淋漓尽致,选手们都非常痛苦和紧张。
最后一波被淘汰的新人里,有一个叫Shary的姑娘,因为留恋舞台,不禁落泪。
她说,以前很少有机会让别人听自己讲话,因此很珍惜《奇葩说》舞台上这个表达的机会,即便只有3分钟,也弥足珍贵。
本来说完感言,选手就可以正常退场了,结果蔡康永做了一个令人摸不着头脑的举动。
他问议长马东,自己是否可以走下去看看选手的模样,因为距离太远,他一直不清楚他们到底长什么样。
获得马东的同意后,蔡康永直接走到哭得最伤心的Shary面前,仔细打量,最后,给每位选手一个温暖的拥抱。
他是真的想记住选手的模样吗?
当然不是,他不过是听出了Shary的不舍和期待被理解的渴望,然后对症下药,表示安抚和鼓励。
这就是蔡康永式的温柔。
不用太多苍白的言语,只一眼,就看穿别人的伪装与不易,然后体贴周到地照顾到对方的情绪,让所有人都感到舒服。
记得《奇葩说》里有一期,辩手颜如晶最后以49比51惜败给肖骁,无缘BBKing 。
蔡康永看出了颜如晶的难过,于是对她说:“比赛就是要赢,比赛输没有什么可开心的,但如果我非输不可,我希望输一场51:49的比赛。”
一句话,不仅安慰了颜如晶,还让原本遗憾的事情有了与众不同的意义。顿时让人感觉春风化雨,温暖人心。
杨澜曾经在访谈里问蔡康永:“为什么你在微博上写出的东西总是那么励志?”
他是这样回答的:“发出不满意声音的人,已经够多了,每九十九个人在抱怨的时候,总要有一个人出来,是从来都不埋怨,只是愿意讲出一些让别人在失望的时候,稍感安慰的话来。”
他对自己的这种态度,大概就是为什么他早就看透世事,却仍然选择对世界温柔以待的原因吧。
02
马东曾这样评价蔡康永:“他是一位朋友型的辩手,总是娓娓道来,让你在不知觉的情况下跟着他的思路走。”
这正是蔡康永的人格魅力所在。
辩论的过程中,他的言词并没有多激烈,情感也没有多浓厚,但这娓娓道来间,总能让人感到背后凿凿的力量。
对于这种力量,马东形容得很准确:他杀你都没有刀,他靠一杯水,但足以烫死你。
但就是这样的温柔一刀,许多人却愿意挨。
其实,这就他的说话之道。
亚里士多德曾经总结了沟通的三要素:情感(pathos)、逻辑(logos)、信誉(ethos)。
情感放在第一位,可见其重要性。
这里的情感,就是创造温暖的磁场:“我不想伤害你。”
西蒙·兰卡斯特在《感召力》一书中,讲述了自己在为著名政治家、企业首席执行官写演讲稿的过程中的发现:要调动和控制大众,我们需要下功夫的不是对方的耳朵,而是对方的大脑。
人类的大脑中,其中有一层叫情感脑,它接收到的信号往往是:“我和你共情,所以我认同你。”
蔡康永就是一个把情感拿捏得刚好,接着迅速俘获听众情感脑的演讲者。
记得上一季《奇葩说》中,对于知识要不要垄断的问题,蔡康永的观点是,如果知识共享了,可以帮助到很多人,这些人都是因为种种原因无法享受到拥有知识的好处,比如穷人。
对此,他举到了一个普通人得癌症,却买不起药的例子。
我们都知道,药厂要研发出一款投入了大量人力和时间成本的治疗癌症的药,高定价也是应该的,或者说是无可奈何的。
因为药厂需要更多的资金研究出更新更强的药,去解决更多疑难杂症。
但这样的定价,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完全承受不起的。
“所以,药厂定价那么贵,垄断了知识有道理,然后药厂并不是没有良心,说你们永远都不可以使用我这款药,他会开放,几年后,20年,60年,70年……(定价会便宜到普通人能买得起)”
说完,薛教授接过话,理性地回应:“最多20年,它从申请开始,然后审批的时间占很长,最后他真正赚钱的大概只有六七年的样子。”
然而,蔡康永的一句“你觉得你家人等胰脏癌的药可以等六七年吗” 就让全场鼓掌,沉默不语。
薛教授讲理性,并且拥有强大的逻辑,但大多数人的特征永远是,情感脑先行,理性脑在后。
而蔡康永的这种温柔和强大的共情能力,正好迎合了人们的这种思维方式。
因此也更容易打动人、说服人。
03
咨询师戴愫在《微交谈》一书中提到一个让沟通双方都感到幸福的原则:与他人同频共振。
这种同频共振,说的就是一种“同呼吸,共命运”的状态。
比如,与伴侣、孩子一起外出游玩的时光,总是记忆中最幸福的片段。
为什么?
因为你们的情绪和体验是同频的,在出发前你们共同期待,在困难前你们一起紧张,在美景前,你们同时放飞自我。
蔡康永的高共情能力最终达到的,就是这种同频共振的效果。
然而,蔡康永的温柔,并不只是以情服人,他也有理性、讲逻辑的一面,也有自己坚持的原则。
记得《奇葩说》里有这样一个辩题:要牺牲贾玲救大家吗?
这个辩题的背景是:假设有一个大魔王把所有选手和观众都抓到了一艘船上,把贾玲关到了另一艘船上。
第一艘船上有一个按钮,如果按了,贾玲的船会爆炸,大家就能获得自由;如果不按,大家的船就会沉,所有人都会死,但是贾玲会得救。
这时候在第一艘船上的你,会不会牺牲掉贾玲救大家?
高晓松选择了反方:不会按;和他对立方的蔡康永只能选择正方:会按。
但辩论到了最后,他却选择了叛变,从正方变成了反方。
因为他说,当他发现场上的观众选择“会按”的人居多时,他吓坏了。
他认为,这个时候辩论已经不重要,但向年轻人传递自己真心的信仰更重更。
他说:“你按下那个纽是作为,你不按那个钮是不作为。我们人最基本的底线是守住那个不作为。”
还有一次,遇到的辩题是“该不该向父母出柜?”
作为一个已经出柜多年的人,蔡康永竟然选择了反方:不该。
他的理由是什么呢?
早年出柜的他,成了圈内“导师”一样的人物,演艺圈只要有人想出柜,就会去问他意见,如果不是那么熟的,也会偷偷透过朋友绕来绕去地请教他。
他直言,自己常常处于矛盾之中,站在孤单的立场上,他希望有人陪他。但出于理性考虑,他通常会阻拦这些想要出柜的人。
因为他深知出柜后需要经历怎样的曲折和艰辛,他不确定他们是否能面对未知的压力和负担,也不想让他们陷入同样窘迫的境地。
所以他往往会忍住鼓励他们,并对他们说:“最好先不要。当你因此受到各种打击的时候,我帮不上你,也不确定你是不是可以挺过来。”
多么体贴、温情又动人的回答啊!
他的冷静和清醒,正好又体现了亚里士多德沟通三要素中的“逻辑”和“信誉”。
逻辑,就是展现清晰的思考能力,分得清推论和事实,不被情感裹挟。
信誉,是绽放人格魅力,赢得他人的信任。
这些特质,他统统都具备,这样一个懂人情、通世故,又温柔体面的人,说出来的话怎么会不让人喜欢呢?
马东说,在跟蔡康永私下交往后,会发现,温柔其实只是蔡康永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在温柔底下,是他讲原则、通世故的冷峻坚持。
“冷峻”这个词,我觉得特别恰当。
与他搭档多年的小S就说:“舞台下的他,好像有一层透明的膜罩着,非常有距离感。”
原来私底下,蔡康永从来不接小S的私人电话,也不和她私人聚餐,因为他觉得,保持距离,才能增加两个人之间的“新鲜感”。
但如果小S遇到困难,他一定会第一时间站出来陪伴、安慰,成为朋友背后坚实的靠山。
小S说,每次她遇到困难的时候,蔡康永都会出现,告诉她怎么解决,给她鼓励和动力。
有人说,是蔡康永的冷,成就了他的暖。
正是因为他努力地保持着和这个热闹世界的距离,才能确保他的独立性。
如他自己所说,正是因为对无关之人的冷淡,才成全了对亲近之人的温暖。
他的这种冷峻而温柔的态度,大概就是罗曼罗兰所说的“真正的英雄主义”: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希望每个人都能如他一般,看透世事,明明白白,却依然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