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两路”精神传承养路事业
时间:2019-10-31 11:41:5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挖炭的,仔细一看是公路段的”。在青藏公路各公路段养护工区都流传着这样一段形容养路工人的话。说由于养路工常年在公路上养护作业,干的都是脏活累活,衣服脏得快,活像要饭的,还因为常年在野外顶着烈日和风沙作业,所以肤色普遍都比较黑,看起来像挖炭的。
从这句看似幽默的话语中,公路养护人的工作艰苦和工作环境恶劣就能窥见一斑。
然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一代又一代的养路工人几十年如一日,弘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传承养路事业,用粗糙的双手和辛勤的汗水守护着青藏线的安全畅通。
格尔木公路段退休老职工吴战瑞今年已是80岁高龄了。1964年,青春年少的吴战瑞响应国家号召,来到青藏公路风火山五道梁81道班干起了养路工作,从走进道班的那一刻起,他连着三年都没有回过家。也就是从那时候起,道班成了他的家,他的一生也献给了平凡的公路养护事业。
“两头不见日,屁股不落地,中午不休息,午饭走着吃。”想起当时工作的场景,吴战瑞说出了这样一句话。他说因为当时的养护机具非常少,基本全靠人力,所以早上天还没亮就出工了,晚上又回去得晚,所以早晚基本见不到太阳。因为养护的路段长,工作又全靠人力,所以每天的工作量很大,就没有坐着休息的时间。道班离作业地点远,为了不耽误工作时间,午饭只能一边走路一边吃。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国家花了那么大代价才把路修好,我们就要把路养护好,这是职责所在。
青藏公路建成通车到现在已经65年了,昔日的养路道班变成了现今的养护工区,为公路养护事业奉献了一生的第一代养路工人已慢慢老去,而他们顽强拼搏,甘当路石的无私奉献精神却在这条路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离开都兰县,沿着青藏公路往格尔木方向西行,一路上来往的车辆川流不息。在离都兰公路段都兰工区30千米的路边,一群穿着橙色工作服的养路工正在清理路边的蒿草,带队的是工区区长马政军。
“我父亲就是青藏公路的一名养路工,是他们那一辈传承给我们的奉献精神和坚定的信念让我在公路养护岗位上一干就是30年。”马政军,这个从小就在养路道班上长大的养路人对当年父辈们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艰苦岁月有着很深的记忆和感触。他说,小时候父亲去道班上工作时总会带着我去捡路边的石头。等我长大成为一名养路工人之后,我就想当年父辈们工具那么落后,条件那么艰苦都要把路养好,现在条件这么好,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养不好路呢!
马政军这个工区的21个人,承担着青藏公路97千米公路的养护任务,全面清理一次蒿草就需要6天时间,还要做好路域环境整治,而这些工作,每一项都要靠大家的双腿一步一步向前推进。因为工作点离工区比较远,他们的中午饭只能在路上吃。
“在工作点附近的路边找块相对平坦的地方,捡三块石头搭个简易炉灶支起锅就能做饭了。”马政军说今天做的午饭是面片。灶膛里火焰熊熊,铁锅里热气升腾,养路人步步向前。
公路养护人在野外作业,难免要常年经受风吹雨淋和酷暑严寒,长时间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对他们来说更是一种考验,所以相对而言女职工更加辛苦。
2011年参军,2014通过考试进入格尔木公路段,成为诺木洪工区的一名养路工人。直到朱锦玲走进格尔木公路段之前,她还不知道养路工具体是干什么的。第一次走进工区,当她看到全部18个人里面,除了自己以外就只有一个女职工,而且年龄基本上都要大她一辈,内心一下子就有了落差。
“刚去的时候不太习惯,可后来发现工区的叔叔阿姨都很和善,工作中对我也很照顾。”就这样朱锦玲成了诺木洪工区的一分子,每天跟着大家一起出去清理涵洞内的积沙,清理路边的垃圾,很快就进入了角色,融入了工区大家庭。
在这期间,工区老职工给她讲了好多老一辈养路人的先进事迹,让她特别感动,也让她对养路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她说,现今交通大发展,离不开老一辈公路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拼搏精神,更离不开新时代公路人“扎根高原、艰苦创业、献身交通、造福人民”的青海交通行业精神。
“作为新时代公路养护人,我感到分外骄傲和自豪,今后一定要沿着先辈们的足迹,扎根工作岗位,练就过硬的工作技能,做好公路养护保通,为公路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作为新一代公路养护人,朱锦玲正以自己执着的付出,在公路养护事业中留下成长的足迹。
(责编:陈明菊、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