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评论|消灭“水课”,关键在于让课程“脱水”
时间:2019-11-01 16:33:0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10月31日,教育部网站公布《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要求,严格课程管理,立起教授上课、消灭“水课”、取消“清考”等硬规矩,经过三年左右时间,建成万门左右国家级和万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意见》发布后,有关消灭“水课”的消息登上微博热搜榜,“教育部发文消灭水课”的话题已有2.8亿阅读量。
消灭“水课”,得先明确什么是水课。它指的是那些教学内容“硬货”少、考勤不严格、结课方式简单、给分高的课程。一般而言,大家认为选修课、公共课这类是“水课”。
但要明确一点的是,高校设立选修课程、公共课程都有一定的科学依据。选修课程大多为人文类、科技类、艺术类的通识教育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科学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公共课包括大学英语、高等数学、体育、计算机基础、思想政治类课程,不仅扩充学生知识,还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前段时间,复旦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似是而非”网络大火,网友纷纷求出视频课程,正说明这类课程存在的必要性。而武汉大学的“方言与中国文化”课,因老师“另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用方言为影视作品配音也备受好评。
人民网及复旦大学官方微博
如此看来,高校“水课”之所以水,其根本原因在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消灭“水课”的关键在提高课程质量,让课程“脱水”。
首先,要充实课程内容。实际上,一门课程承载的内容可以很多,也可以很少,多与少,深与浅,在于课程要求、课程目的,学校在设置本科课程时,应当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课程的难易程度,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增添“干货”。
其次,要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水课”之所以水,很大程度和老师有密切关系。一门连老师自身都认为不重要的课程,不可能赢得学生的重视和喜爱。老师的态度很大程度会影响学生的选择和认知,“逃”还是“不逃”,“水”或“不水”,和老师的教学态度有很大的关系。必须要纠正部分老师的心态,改变他们的教学态度。
授课老师也要用心筛选。部分学校因师资匮乏等原因,安排非专业的老师上选修课、公共课,老师现学现卖、照PPT念或讲授与课程无关的内容,进一步加重了课程的水分。必须对所有课程老师一视同仁,严把教师关,才能防止“水课”灌水。
教学中,一门专业课可以被老师上成“水课”,一门所谓的“水课”,也可以被用心老师上成热门课程。笔者曾在读研期间就上过一门“很硬”的公共课,两三百人的教室座无虚席,老师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授课,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和尊重,也让这门被认为是“水课”的课程变成了满满“干货”的课程。不得不说,老师是课程成为“水课”的重要原因,学校必须严格要求教师,多方面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
最后,要改变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水课”大多容易过关,老师也喜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能过就过,这进一步加大了“水课”的含水量。对于正值青春且自控力不足的大学生来说,学与不学也差不到哪里去,倒不如耍耍手机逃逃课。长此以往,“水课”就“水漫金山”了。增加考核难度,才能倒逼学生重视课程,认真学习。
挤干“水课”水分,从学校管理、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习态度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消灭“水课”。
红星新闻评论员 车前草
编辑 刘宇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