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他是钱学森的师弟,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烈士,牺牲姿态感动救援队
时间:2019-11-03 21:06:5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随着电视剧《激情的岁月》的热播,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们又重新回到了我们的视线当中。
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一大批满怀爱国热忱的科技专家及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投入“两弹一星”事业。
1960年11月5日,我国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他们用智慧和血汗创造出"两弹一星"的人间奇迹。
1999年9月18日,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在这23位科技专家中,有一个名字叫“郭永怀”,他就是《激情的岁月》中“钟培林”的原型。
在电视剧中,钟培林原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任教,是著名物理学家、力学家、应用数学家,A所副所长,青年科学年钟心的父亲。为了祖国的“两弹一星”事业,他毅然离开美国,回到祖国,率领年轻科学家投入这项伟大事业。
电视剧中钟培林的故事,与现实中郭永怀的经历,有很多相似点,却也有很多不同之处。那么,真实的“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教授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01 出身农家,天才少年
1909年4月4日,郭永怀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父亲名叫郭文吉,郭永怀家里的第五个孩子,上有3个哥哥、1个姐姐。
虽然家庭清贫,但郭文吉夫妇思想开明,发现郭永怀从小天资聪颖,便在他10岁那年,把他送入学堂念书。
1926年,郭永怀以优异成绩考取青岛大学附中,3年后郭永怀考取了预科理工班。1931年7月预科班毕业后,郭永怀直接转入南开大学物理学专业本科学习,得到知名教授申又枨、顾静薇的赏识。
2年后,在顾静薇推荐下,郭永怀参加了北京大学入学考试,郭永怀取得了很高的成绩。之后,他如愿进入北大物理系学习。1935年,郭永怀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留校师从饶毓泰教授攻读研究生,兼作助教。
在几位导师的精心锤炼下,郭永怀打下了扎实的物理学和数学基础。
02 留学海外,驰名世界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北大停课,郭永怀被迫中断学业。
1938年春,郭永怀听闻西南联合大学招生,立即动身前往求学,进入航空工程系学习流体力学,师从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周培源教授,开始了航天救国之路。
1938年夏,庚子赔款基金会留学委员会举行第七届留学生招生考试,在3000多应考者中,航空工程只招1名。结果,郭永怀与钱伟长、林家翘一起以相同分数同时被录取。
经过一番周折之后,1940年8月郭永怀一行进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仅仅半年,他就获得了数学硕士学位。
1941年5月,郭永怀进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理工学院,成为世界公认的20世纪最伟大的航天工程学家冯·卡门的弟子。在这里,他遇到了之后影响他一生的知己师兄——钱学森。
经过苦心钻研,1945年郭永怀拿出了震惊世界的重要论文——“跨声速不连续解”,破解了声障这一世界难题,一举获得博士学位。
获得博士学位后,当时美国许多名校和企业都向他伸出了橄榄枝。恰在此时,冯·卡门的大弟子威廉·西尔斯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航空科学部的基础上创办航空工程研究生院,邀请郭永怀前去任教。在导师冯·卡门首肯下,郭永怀进入康奈尔大学,成为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院创立者之一。
1946年,郭永怀同钱学森合作完成论文《可压缩流体二维无旋亚声速和超声速混合型流动和上临界马赫数》,为解决跨速飞行问题提供了关键性理论基础。之后,声名大振的郭永怀参加了美国数学学会,并被加州理工学院特聘为研究员。
1949年,郭永怀为解决跨声速气体动力学的一个难题,探索开创了一种计算简便、实用性强的数学方法——奇异摄动理论,在许多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953年,郭永怀发表了《在中雷诺数下绕平板的不可压缩粘性流动》及《弱激波在平板边界层上的反射》等论文,为人类突破“声障”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将Lighthill的变型坐标法和Prandtl的边界层理论结合起来并作了推广,这便是得到广泛应用的著名的彭加莱—莱特希尔—郭方法,亦称PLK方法。
由于在跨声速流动和应用数学方面的重大贡献,郭永怀驰名世界。
03 义无反顾,回国报效
在美期间,郭永怀这样的科学家生活非常优越,然而新中国成立后需要大批人才的消息,还是牵动了中国科学家的神经。
1955年,中美大使级会议达成侨民可自由回国的协议后,钱学森回到了祖国。见此情景,郭永怀辗转反侧,夜不能眠,他也想早日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母亲的怀抱,早一天为自己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然而,作为全世界知名的科学家,美国移民局派人劝说郭永怀留在美国,郭永怀坚定地拒绝了。可是,很快他的住所附近多了好几个暗中监视他的陌生人。
1956年6月,郭永怀收到了时任我国力学研究所所长钱学森的亲笔信:“请你到力学研究所来工作,我们已经为你在所里准备了办公室,是一间朝南的在二层楼的房间,淡绿色的窗帘,望出去是一排松树……”
再也抑制不住激动心情的郭永怀,迅速做出了回国报效的决定。美国同事高端科研项目的邀请,他断然拒绝;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优厚待遇,他果断放弃;就连自己尚未发表的一页页论文,他也扔进火里,付之一炬。
郭永怀不是不想做科学研究,只是他知道,祖国和人民更加需要他这样的科学家;郭永怀不是不为烧掉自己的研究成果而痛惜,只是他明白,只有这样美国移民局才找不到阻止他回国的借口。
1956年国庆节的前一天,郭永怀终于带着妻子和女儿踏上了归途。
04 满怀豪情,投身“两弹一星”事业
回国后,郭永怀立刻投入了科学研究工作。
在钱学森带领下,他和钱伟长在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快速建立起完整的力学体系。
由于钱学森的力荐,他从钱三强手中接下隐姓埋名自主研发原子弹的力学保障任务。
为了为新中国培养更多科技人才,他与钱学森一起筹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力学工程系、化学物理系,并出任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
由于前苏联撤走所有专家,他临危受命,和实验物理学家王淦昌,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一起,组成了中国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大支柱”。
1963年,我国决定把研究队伍从北京迁往青海基地。该基地位于海拔3800多米的高原荒漠地区,气侯变化无常,最低气温达零下40度,空气稀薄,易造成人类缺氧,而且物资严重匮乏。郭永怀当时已经54岁,可他毫无怨言,带领队伍毅然前往。
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第一颗氢弹、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等项目的研制过程中,郭永怀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05 以身殉国,大爱无疆
为了完成科研任务,很多时候郭永怀需要北京、青海两地来回奔波。
1968年10月3日,郭永怀又一次来到青海基地,为我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的发射进行试验前的准备工作。12月4日,待了两个多月的郭永怀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他急不可待地要赶回北京,把这个新得到的数据送回北京。
夜幕降临的时候,郭永怀登上了赶赴北京的飞机。然而,5日凌晨,就在飞机到达首都机场,正徐徐降落,距离地面仅400多米的时候,飞机突然失去平衡,坠毁在1公里以外的玉米地里。
当人们找到他的遗体时,发现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紧紧抱在了一起。等到把二人分开后,人们才惊奇而又感动地发现,一个公文包夹在两人中间,里面的一份有关热核导弹试验数据的绝密文件完好无损。这种牺牲时极其独特的姿态感动了救援队的所有人。
郭永怀飞机失事后,总理第一时间得到消息,失声痛哭,良久不语,随即下令彻查这一事故。郭永怀牺牲的第22天,他被授予“烈士”称号。同日,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了成功!
郭永怀后来成为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唯一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他也是“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一个在原子弹、导弹和卫星三个领域均有重要贡献的科学家。
06 留下一女,英年早逝
郭永怀的妻子叫李佩,他们俩是在康奈尔大学相识相恋的。
出国留学前,李佩也是一名毕业于北京大学的高材生。
1947年初,李佩到康奈尔大学学习。一年后,他们在纽约举行了婚礼。
1951年8月,郭永怀和李佩夫妇的爱情结晶诞生了,夫妇俩给孩子取了一个响亮的中文名字——郭芹。
1956年国庆节前一天郭永怀携妻契女回国之时,郭芹刚满5岁。
1968年12月,郭永怀牺牲时,郭芹只有17岁。
当时,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初中尚未毕业的郭芹从北京赴内蒙古农区成为一名劳动者。据说,郭芹曾恳求父亲托人让她去参军,但郭永怀没有同意。
直到1970年,郭芹因病退回北京,终于以烈士子女的身份进入郭永怀生前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
1980年,因为出生在美国,29岁的郭芹选择了回美国生活。不幸的是,郭芹并没有收获属于她自己的人生幸福。在美国14年后,她罹患重病。最终,于1996年11月8日在北京病故了。
至此,郭永怀一家仅剩李佩一人。
值得我们敬重的是,亲人的离去并没有击垮李佩 ,她坚强地活了来,直到2017年1月12日99岁高龄,才谢世而去。
07 后世怀念,英名永存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如今,郭永怀和李佩夫妇长眠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郭永怀先生的塑像之下,塑像的黑色石碑上,雕刻着几行金色的文字:
郭永怀(1909—1968)
力学家,应用数学家,力学研究所原副所长,“两弹一星”烈士元勋。
李 佩(1917—2017)
应用语言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一对伉俪,两种传奇;
怀瑾佩瑜,师表后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