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评价能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吗?
时间:2019-10-31 14:44:1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教育是有情感和灵魂的事业,改革教育评价的目的就是让教育看到人本身。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必须推进教育管理和学校办学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实现教育家办学,而不是依赖机器评价。
“对学生实行过程性评价,要让评价有公信力,现阶段靠教师是不现实的,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最近,谈起中高考改革正在进行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不少教育界人士认为,可以用人工智能跟踪学生的表现,用大数据对学生的过程性表现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学生和家长肯定会认可。
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从技术角度看,是可行的。但这真的能评出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吗?让人工智能全天无休地跟踪学生,采集数据,不但涉嫌侵犯学生的隐私,还会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让综合素质评价真实、客观,具有公信力,不是排除教师的人为因素,完全依靠技术,而是必须让带有人为因素的评价专业、独立、公正,这是改革教育评价体系不可回避的问题。
在我国,对于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已经形成共识,但是,社会同时对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充满质疑。最主要的原因,是目前的教育评价基本属于客观评价,就是用考试成绩进行评价,这一评价,尽量减少人为主观因素,实现所谓的“绝对公平”;包括考试,也尽可能采取标准化命题,减少主观题,每年高考时,社会舆论热衷讨论高考作文,就是因为这是“主观题”,不能按标准化方式答题。
而改革教育评价体系,需在考试评价之外引入其他评价,如综合素质评价。这一评价,就带有主观因素。但是,对于带有主观因素的评价,社会不相信其公平、公正——对基础教育中小学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信任,对高一级学校对学生进行的面试考察也不信任。这就是我国改革教育评价体系的难点,大家只相信考试评价,不相信考试之外的任何带有主观因素的评价。这正是我国存在“唯分数”教育评价的根源所在。
在考试评价之外,有没有一种评价能得到公众认可呢?目前看来,就是“机器评价”,这一评价和考试评价的共同点是,都排除人为因素。人工智能、大数据在我国教育领域之所以被炒得很热,就源于此。
在教育部门看来,要改革教育评价体系,突破口就在于引进“机器评价”,而且,机器评价还会起到多种作用,比如加强对学生的课堂纪律管理,全面掌握学生的行为习惯。在改革的名义之下,使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对学生进行跟踪、监控的学校越来越多。
但从教育的角度看,这可能是反教育的。每个学生的一举一动都被监控,他们的隐私何在?如果学生从小到大的数据一键可查,当这些数据被非法使用,将会带来怎样的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学校应该给每个学生自由成长的空间,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一直处于监控之下,每个数据都要被跟踪、纪录,这会让学生养成表演型人格,如此得到的过程性评价,可能并不真实。
教育评价改革,适当利用大数据技术没有问题,但要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对学生进行全过程跟踪,这要不得。教育是有情感和灵魂的事业,改革教育评价的目的就是让教育看到人本身。当前社会舆论不信任人为因素,这并非教师人为的问题,而是和教育管理体制、学校办学制度有关,因为教育管理和学校办学,是以行政为主导,行政权、教育权、学术权不分,舆论于是担心评价会受到行政和利益因素影响。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必须推进教育管理和学校办学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实现教育家办学,而不是依赖机器评价。
文章来源:在线学习
作者: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版权声明
本文系微信公号“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ID:zgc-mtb)”转载编辑文章,编辑后增加的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本公号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对其内容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保证。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属原作者。如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快速审核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