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这个杀手心太冷

时间:2019-11-01 13:25:1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这个杀手心太冷

【邵长宇专栏】

这个杀手心太冷

原创作者|邵长宇(全国生命教育工作室主持人/北京雨仁法治教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校长传媒专栏作者)

金钗娉娉,舞勺盈盈。一个如花似玉,一个青春年少,本是一段芳华,却是一地碎梦——稀碎!

连日来,大连女孩被害一案引发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大家纷纷对女孩的不幸遭遇痛心不已,对加害者的邪恶之举食肉寝皮。

据@大连公安 2019年10月20日19时许,公安机关接到报警,沙河口区发生一起故意杀人案,受害者某某(女,10岁)被害身亡。接警后,市公安局经连夜工作,于当日23时许,在走访调查中发现蔡某某(男,2006年1月出生,13岁)具有重大作案嫌疑。到案后,蔡某某如实供述其杀害某某的事实。

这是一曲悲歌。悲在受害者是一个豆蔻梢头的女孩,悲在加害者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少年。

这是一场悲剧。悲在青春年华的灵魂里为何长出带毒的刺;悲在温暖港湾里为何氤氲着孤独的冷。

冷静之余,想到一部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这部电影是吕克·贝松写的一首杀手挽歌,讲叙了陌生人之间的友爱,呵护,交融与为爱献身。里昂在最后一刻是幸福的,脸上挂着微笑,他做了他一直想做的。在这曲挽歌中,我们看到的是人性由泯灭到复苏的全过程。这是一场孤独杀手的心灵救赎,他是一个心底留有“温暖”的杀手。

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人性是人的底子,泯灭人性无异于行尸走肉。然而,此案人性泯灭,细思极恐。

据报道,小琪(化名)今年五年级,周日下午,去绘画班上课。通常女孩在3点钟下课,步行到家只需要15分左右,3点50分左右,还未到家。

当天晚上7点左右,小琪的父亲在绿化带中发现了小琪的尸体,家人报警后,警方锁定嫌疑人是一名13岁的初中生。他家就在距离绿化带20米左右的楼上,孩子被发现时被塑料袋装着,法医尸检发现,孩子身上被捅了7刀,最后因为失血过多去世的。

梳理信息得知:男孩蔡某某将美术班补课结束路过此处的受害者小琪骗到家中,欲与小琪发生性关系。遭到拒绝后,蔡某用刀刺死了小琪,并将小琪的尸体遗弃在住处对面的灌木丛中。

事后,蔡某某居然还若无其事地出现在小琪爸爸面前,神态如常地问:“你女儿找着没有?”

被抓获以前,他在班级群发了一条从自家窗户拍摄的搜查现场视频,说了一连串的话:

“我害怕啊,怀疑我了。我一个小孩怀疑我。”

“我把擦过血的纸扔那块了,我的血不会弄到她身上了吧。”

“法医鉴定我俩血在一起,我手不应该那么贱的。”

他是怎么做到在杀害女孩之后,还能在众人面前这么假装自己是无辜的?甚至,在小琪遗体被发现后,他还跟在后面说了句:“真死了啊。”

这种对生命的冷漠,简直让人心惊。

更让人气愤的是,案发当天,他父母就在家中。

小琪妈妈悲愤地控诉:“我无法接受女儿的惨死!更想不通这个孩子的父母是怎么教育孩子的?那天是周日,他父母都在家,他儿子是怎样作的案,怎样抛的尸?”

“他是怎样做到几个小时的施暴?抛尸路上血迹斑斑,他父母难道会没有反应?”

警察去到的时候,血迹从他们家门口一直延伸到树丛,血都顺着楼梯流下来了。有良心的父母,但凡在听到挣扎声后出来阻止,悲剧都不会发生。而蔡母却若无其事地擦干血迹,还带着儿子一起去卖废品。

通过媒体的报道,邻居亲戚朋友的叙说以及父母的控诉,一个个场景呈现在眼前:举刀屠戮、抛尸掩迹、虚假探问……残忍,残暴,残虐……

更无法想象的是作案场景竟然在家里;更难以置信的是父母居然成了推手和帮凶。

这是家呀!你们是孩子的父母呀!这里怎么会成为案场!

如果能用X光机检视病因,家就是诱发犯罪的病灶。切开罪恶的剖面,家无疑是最大的元凶。

这个案件的教训是惨痛的。我们在悲痛之余,更需要反思的是这个杀手怎么会这么冷?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是绝不是培养杀手的教育。大家都在关注蔡某一个未成年人的惩罚。依据《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之规定,加害人蔡某某未满14周岁,未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依法不予追究刑事责任。面对这样的结果,我们想到的仅仅是如何惩罚吗?惩罚了又怎样?我们又保护了谁?

今天100个惩治,不如昨天1个预防。

家为何培养了一个孤冷的杀手?

家庭是人们出生的地方,是人们最初的生活环境,是人们接受“人之初”的场所,家庭又是人们一生中生活时间最长久的环境,家庭教育对每个人来说,又是一种终身教育。凡是出生在一定家庭并生活在一定家庭的人,都会深深的打上家庭的烙印。一个人的知识、经验、思想、习惯、品德、兴趣、爱好和特殊才能的形成和发展,同他所处的家庭生活环境和教育关系极大。

一个病态的家庭,怎么会养育一个健康的生命!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个家庭会培养出一个杀手来。

家庭教育这么重要吗?

毋庸置疑,特别早起的教育尤为重要。学校教育只是家庭教育的一种补充。

孩子出生以后,便投入了父母的怀抱,进入了家庭生活,也就开始接受漫长的家庭教育过程。古人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一个人小时候接受教育和影响所形成的习惯,就像先天形成和与生俱来的一样稳固,终生都会起作用。人在小时候如果在家庭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将会终生受益无穷,给人一生的成长发展都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易经·蒙卦》说:“蒙以养正,圣功也。”对蒙而无知的童子及时施教,使之不失其正,是圣人之功。西汉贾谊说:“心未滥而先谕教,则化易成也。”是说在孩子思想还未散滥的时候就抓紧教育,教育效果会很好,很容易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他主张:“绝恶于萌芽,起教于微妙。”他告诫人们对孩子“早谕教最急”。

我们想如果蔡某生长在一个正常的家庭,父母能知晓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这个孩子就会走正上之路。

《颜氏家训》教子第二中讲到: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意思是说:等到孩子骄傲怠慢已经成为习惯时,才开始去加以制止,你就是鞭打得再狠毒也树立不起威严,愤怒得再厉害也只会增加怨恨,恶习一辈子也难以改正,直到长大成人,最终成为品德败坏的人。

国外的教育家也同样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认为,早期家庭教育对人一生的成长有极大的影响。他说:“我们童稚时所得到的印象,哪怕极其微小,乃至无法察觉,都有极重大、极久远的影响,犹如江河的源头,水性异常柔弱,一点点人力便可以影响河流的流向,乃至使河流的方向根本改变;总之,从根源上加以引导,河流就接受了不同的趋向,最后流向十分遥远的地方。”他说:“因为教育上的错误较之别的错误更不可赦免。教育上的错误正如配错了药,开始搞错了,决不能借助第二次或第三次去弥补,它们将携带根深蒂固的污点,通过人生的各个道口及车站。”

教育学家洛克写道:“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就像一张白纸一样。而后,他生存的环境开始给他上色,他的环境是什么样的,他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鲁迅说过:“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一个完全的人。”

社会、学校需要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家庭更要思考培养什么样的孩子?但是只有一个方向——立德树人。

不管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最终目的就是养育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泼智慧的头脑,丰富高贵的灵魂。

让家留有温暖!

(本文为邵长宇老师原创投稿)

作者简介:

邵长宇,全国生命教育形象大使、全国生命教育工作室主持人,北京雨仁法治教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校长传媒专栏作家,山东师范大学家庭教育指导师。长期致力于问题学生的研究,提倡教育是生长的育人理念,通过关注问题家庭,寻找教育中的故事,关心问题孩子,发现故事中的教育,探索了一条预防、矫正、重塑的问题孩子教育模式,让孩子和家庭再次向上生长。先后在教育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发表文章百篇,著有《让相遇成为美丽》一书。

上一篇: 原创土狗因抓蚂蚱吃被训斥,它转身就往回跑...

下一篇: 湖北神农架秋意浓走进镜头下的秋日童话世界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