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春系列沙龙第78期在敬德书院召开聚焦传统文化与师德教育
时间:2019-11-05 22:19:33 热度:37.1℃ 作者:网络
为进一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弘扬师道、涵养师德、铸就师魂,2019年11月2日,由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敬德书院和人民政协网承办,北京市海淀区上地学区管理中心协办的“教育之春系列沙龙第78期:传统文化与师德教育”在敬德书院举行。
本次沙龙由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主编贺春兰主持。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原院长郝振省,中国文联原副主席张西南,民盟中央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江西师范大学正大研究院院长王东林,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教授包明德等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和北京师范大学徐勇教授、中国孔子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陈晓霞等专家与会分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李奕,教育部教师司教师管理与师德建设处副处长朱晨光,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办公室教育处处长张苏华与会倾听和回应。北京市海淀区上地学区在座的老师们也表达了心声。
本次沙龙旨在深入探讨新时代新形势下的传统文化与师德教育,聚焦当下教师的师德建设,明确教师发展导向,弘扬尊师重道的社会风尚。
师德不在未来,而在当下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李奕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李奕指出,作为教师,需要内外兼修,做到“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通过师德修炼,真正地从骨子里渗透出民族情感、国家意识。他强调:要将师德建设渗透到学校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突出德育的时代性,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一个生活幸福、充满了正能量的教师,才能够把阳光的教育带给孩子。教育改革发展到今天,我们需要教师用身心去影响学生,用最好的生存状态给孩子一个引领。崇高的师德有赖于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践行。师德不在未来,而在当下。
在岗位上立德、修德、传德
教育部教师司教师管理与师德建设处副处长 朱晨光
教育部教师司教师管理与师德建设处副处长朱晨光指出,坚定理想信念要放在师德建设的首位,评价教师队伍素质,师德师风是第一标准。希望每一位教师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孜孜以求地严格要求自己,不断修炼提升自己,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立德、修德、传德。教师要通过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涵养师德,修炼自我,增强内生动力,激发师德自觉。另外,要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理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我们应当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弘扬师道、涵养师德、铸就师魂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敬德书院执行院长 吴颖惠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敬德书院执行院长吴颖惠在主题阐释中表示,师德建设是进行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敬德书院自成立以来致力于弘扬师道、涵养师德、铸造师魂,书院以读经、会讲、研修、学术、游学等五种课程类型,多途径多方式面向教师群体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不断加强和提升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引导教师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师道尊严的内涵,倡导“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引导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融入到教育教学之中。
吴院长强调,敬德书院的基本定位就是成为师德修炼之地,“兴国必先强师,强师首重师德”,南宋著名儒者张栻有言“传道而济斯民”,这也是敬德书院的基本思想。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既要求学,更要求道。作为海淀师德教育基地,敬德书院积极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切实践行“四个统一”和“四个引路人”的要求,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习积淀文化底气、培育儒雅静气、涵养浩然正气、激发探索勇气,从根本上涵养师德,安顿师心,有效提升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底蕴。
敬德书院首创师德教育课程,紧紧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大领域构建读经、会讲、研修、学术、游学等课程,通过系统课程研习提高教师的内在素养,涵养师德。
吴院长认为,为师者只有在修身立德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可以真正感化学生,使之心悦诚服、奉行师教。所以教师的师道、悟道、学道、行道对自身传道具有重要的价值,这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师道精神。除了师道精神以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还蕴含着丰厚的师德精神。师德,不仅是教师职业的基本条件,更是每一位教师应有的职业追求。教师德行的树立,首先要树立崇高远大的教育理想。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教师是崇高、伟大的。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敬业乐教,以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为荣,要视学生为己出,要将育人当作自己平生的一件快事、乐事。
尊其师,方能信其道
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主编贺春兰主持本期沙龙
立德树人、传道授业天然地决定了教师行为世范的必要性。本次沙龙的与会委员和专家认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公众对教师的职业素养、师德师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资源和营养提振整个教师队伍的精气神,提升师德素养。同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能脱离时代,师德养成不仅仅是教师个人修为的需要,更是贯彻落实社会主义办学方针的需要。
与会委员和专家同时认为,尊其师,方能信其道。“跪着的教师教不出精神挺立的学生。”倘若师道尊严不在,将是整个民族和社会的悲哀。我们要理解老师工作的艰辛,尊重老师的劳动,教育界常说,要以爱育爱,这句话不仅仅适用于老师对学生,也适用于社会对老师,用更多的信任和爱,滋养良好师德。我们要努力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教育学生,引导家长和社会,创设良好氛围,以信任和尊重为教师提供支持支撑。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徐勇
离开了学的滋润和知识的滋养,“致道”和“成人”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徐勇
北京师范大学徐勇教授在发言中表示,中国社会历来有重德崇德的风尚,有鼓励人们积善崇德的传统,尤其是教师,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师德的重要性。而“学”是师德的一部分,不能将德和学对立起来,不能用德来否定学,尤其是对教师来说更是如此,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没有好的品德不行,没有学识更不行。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拥有丰厚的学识本身就是一种美德。《论语》有云:“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离开了学的滋润和知识的滋养,“致道”和“成人”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我们只有通过学才能够有效克服行为的盲目性和偶然性,才能够获得道德行为的勇气和动力。
中国孔子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陈晓霞
师德养成的最终目标是铸“浩然正气”之人格气质,树“为万世开太平”之教育情怀,守“格物致知”之科学精神,持“止于至善”之教育理想。
——陈晓霞
陈晓霞副院长在发言中强调,立德树人首在立师德。首先,师德关乎教育资源优化,直接影响教育系统是否能够健康运作。其次,师德关乎校园文化彰显,直接影响教育组织的生命力与核心价值取向。第三,师德关乎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被教育者能否以健全的人格追求自己的梦想。
陈晓霞副院长认为,师德养成的主要方法是将爱人之心外化为德,以有教无类原则立德,以公天下之心树德,以传道育人力行成德,以躬行践履修炼仁德。师德养成的最终目标是铸“浩然正气”之人格气质,树“为万世开太平”之教育情怀,守“格物致知”之科学精神,持“止于至善”之教育理想。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原院长 郝振省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既要重视发挥文史哲中有关立德、立身、立业的优良传统,也要重视自然科学包括技术方面的传统文化资源。
——郝振省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原院长郝振省就传统文化与师道建设提出了三点看法。他认为,第一,传统文化与师德教育相互生成、相互推动、相互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众多关于教育或者关于师德、师品、师风的内容。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师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师德教育起到潜移默化和长期滋养的作用。第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既要重视发挥文史哲中有关立德、立身、立业的优良传统,也要重视自然科学包括技术方面的传统文化资源。要最大限度保障师德、师品的完整性,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够与时俱进。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 张西南
师德教育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应该是抓好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师德的灵魂。
——张西南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张西南认为,师德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统,要大力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师德教育提供有益的营养。师德教育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应该是抓好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师德的灵魂。教师在师德实践中不仅要有内心自醒和良知感悟,更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三尺讲台,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努力。师德教育应该具有时代精神,用新时代最新理论成果进行引领。
民盟中央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江西师范大学正大研究院院长 王东林
无德不可称师。师一定是德行完美的,这样才叫作师。
—— 王东林
师和德本来就是一个必然的统一体,是不可分割的概念。无德不可称师,师一定是德行完美的,这样才叫作师。教师工作的真正意义是“以文化人”,关系到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传道解惑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用文化的形态把人造成器,造成大器。教师要起到模范和表率的作用,把学生塑造成人格健全、德才兼备的人。王东林院长如是说。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教授 包明德
人们应当努力在自身的行为中追求道德,只有道德的行为才能够给生命以美和尊严。
——包明德
人们应当努力在自身的行为中追求道德,只有道德的行为才能够给生命以美和尊严。作为教师,要具备崇高的责任感和职业的操守,这不仅关乎到师德,也关系到学生人生观的形成。作为教师,要以美的感召和激励帮助学生健康地成长。另外,建构新型的师德师风,不仅要有历史的视角,有世界的视野,还要有现实和未来的维度。总之,我们应该把从古到今、维系至今的师德师风进行张扬。作为教师,更应该有一种风范,“心随朗月高,志与秋霜洁”。包明德教授如是说。
人民政协报党组副书记、副总编辑 张宝川
革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优势,它给我们民族带来了凝聚力,塑造了民族的性格。
——张宝川
为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师德素养,新时代的师德建设还应当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国特有的伟大革命传统。人民政协报党组副书记、副总编辑张宝川特别强调,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已经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铸于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是连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纽带。革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优势,它给我们民族带来了凝聚力,塑造了民族的性格。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办公室教育处处长 张苏华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办公室教育处处长张苏华针对形成尊师重教社会氛围问题表示,教师节设立的初衷是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让全社会都尊师重教。全国政协在每年教师节前都会组织教育界、文化界知名委员深入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慰问教师,向工作在一线的教师表达敬意、送去温暖,促进了尊师重教良好社会氛围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