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子刊:抑郁症患者痴呆症风险显著增加,终身存在!男性风险至少高出女性2倍
时间:2023-08-09 17:36:23 热度:37.1℃ 作者:网络
痴呆症是全球健康问题,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和预期寿命的增加,痴呆症的患病率也逐步增长。了解抑郁症是否为潜在痴呆症的早期临床表现、症状反应、独立危险因素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痴呆症患者出现神经变性症状前,病情已经发展多年,因此多认为晚年抑郁症状与随后诊断为痴呆症相关,可能是痴呆症早期症状或反应。由于研究人群差异、年轻患者数量不足、随访受限以及抑郁症和痴呆症评估标准存在差异等原因,迄今为止关于人在早年和中年被诊断为抑郁症对痴呆症风险的影响,重要研究结果仍未一致。
近日,JAMA Neurology发表一项研究显示,无论是在人生早年、中年还是晚年被诊断患有抑郁症,痴呆症风险将始终存在,且男性抑郁症患者罹患痴呆症风险是女性的两倍之多。
图片来源:JAMA Neurology
这项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使用了丹麦1977年-2018年登记和常规和前瞻性收集数据。研究人员纳入诊断为抑郁症的丹麦成年一般人群246499例(研究组),中位年龄50.8岁。研究人员同时设立对照组,共纳入1190302例受试者,中位年龄50.4岁,以5:1(以提高统计效率)的比例与研究组患者在性别、出生年份和诊断抑郁症时间(索引日期)方面进行配对。配对时,对照组成员均无抑郁症。为了描述抑郁症和痴呆症在人类生命过程中的关系,研究人员进行分层研究:
1) 自索引日期开始的时间:1~10年、10~20年、>20~39年。
2) 诊断为抑郁症的年龄:早年(18~44岁)、中年(45~59岁)、晚年(≥60岁)。
3) 性别:男性和女性。
研究结果显示,约2/3的抑郁症患者为女性,多在60岁前被确诊,其中研究组5.7%(14000/246499)被诊断为痴呆症,对照组3.2%(38652/1190302)被诊断为痴呆症。
考虑到死亡的影响,在研究开展期间,研究组和对照组预估罹患痴呆症风险分别为13.6%(95%CI 13.0~14.2)和11.5%(95%CI 11.3~11.8),两组整体风险差异为2.09%(95%CI 0.81~3.37)。
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自索引日期起痴呆症累积发病率持续增加。
1980~2018年两组人群痴呆症累积发病率(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黄色为研究组,蓝绿色为对照组)
研究组罹患痴呆症的累积风险是对照组的2.41倍(95%CI 2.35~2.47)。即使诊断为抑郁症时间长达20~39年(HR=1.79,95%CI 1.58~2.04),以及无论在人生早年(18~44岁:HR=3.08,95%CI 2.64~3.58)、中年(45~59岁:HR=2.95,95%CI 2.75~3.17)或晚年(≥60岁:HR=2.31,95%CI 2.25~2.38)被诊断为抑郁症,抑郁症与痴呆症风险增加的关联关系仍然存在。
此外,研究还发现,男性(HR=2.98,95%CI 2.84~3.12)抑郁症患者罹患痴呆症的风险显著高于女性(HR=2.21,95%CI 2.15~2.27)。
1980~2018年,以性别、年龄和诊断为抑郁症时间进行分层比较抑郁症和痴呆症关(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文章表示,男性抑郁症患者罹患痴呆症风险更高,可能原因是男性更不愿意主动寻求治疗,所以男性抑郁症患者在确诊时,病情就比女性更严重,这也导致了抑郁症相关的痴呆症风险更高。此外,男性健康行为、共病机制、内源性激素水平等多种机制也可能影响了男性抑郁症与痴呆症的关联关系,这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来佐证。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我们不免会问:既然抑郁症与痴呆症存在关联关系,那么如果有效治疗抑郁症,是否可以降低痴呆症发生风险呢?
文章遗憾地表示,由于本次研究未考虑到治疗持续时间和有效性,也无法确认哪些患者接受了行为干预治疗,且研究人员后续发现反复住院也可能增加痴呆症风险,即影响痴呆症风险的因素较多,因此暂无法明确地将抑郁症治疗效果与降低痴呆症风险相关联。
总之,这项研究表明,无论何时被确诊为抑郁症或确诊抑郁症的年限长短如何,抑郁症患者罹患痴呆症的风险始终存在,这意味着抑郁症状不仅是痴呆症的早期症状,也可能与痴呆症风险增加有关。
参考资料
[1] Elser H, Horváth-Puhó E, Gradus JL, et al. Association of Early-, Middle-, and Late-Life Depression With Incident Dementia in a Danish Cohort. JAMA Neurol. 2023 Jul 24:e232309. doi: 10.1001/jamaneurol.2023.2309.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7486689; PMCID: PMC10366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