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中医外治法,方法简便疗效好

时间:2023-04-12 20:35:0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慢性病之一,科学有效地将血压控制于理想水平是保障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关键,但高血压患者通常仅在病情危急或突发并发症时才入院治疗,平时以居家治疗为主。因此,对于高血压患者的社区慢性病管理,需要基层医务工作者、患者及其家属加强重视。中医在社区居民中认可度较高,且中医的一些治疗手段(如中药穴位敷贴、穴位埋线法等)具有成本低、简单易于推行等特点,在慢性病管理中有独特的应用优势。

中药穴位敷贴法

中药穴位敷贴是中医治疗局部病灶或调节慢性代谢疾病的重要方法,具有无创、安全、疗效稳定等特点,敷贴过程中药物可经皮吸收,持续刺激相关穴位发挥效用,且外敷药物也减少了内服汤方对患者胃肠道的刺激。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应用,中药穴位敷贴对高血压患者的辅助治疗效果已得到证实。以下介绍两组中药穴位敷贴法的药物配方,供临床参考。

01 药物配方:取吴茱萸、白芥子、川芎各20 g,天麻、地黄各10 g,冰片5 g,研磨成粉末状,加入陈醋混合后调匀,制得敷贴药膏。

取穴:双侧涌泉穴、神阙穴。

治疗时间:持续贴敷8 h,1次/d,连续治疗3个月。

配方解析:吴茱萸疏肝下气,白芥子理气散结、温通经络,川芎活血祛淤,天麻平抑肝阳,地黄补肝养肾,冰片通窍散淤。以上药物均为高血压外敷常用药物。药理学研究显示,吴茱萸可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对血管的收缩,有利于血管舒张并保护心脑血管功能,与地黄合用可形成互补,增强药效。

02 药物配方:将吴茱萸粉3 g、干姜粉1 g用适量醋和白糖调制呈膏状,制成3×3 cm大小撕贴式膏药摊于远红外贴上。

取穴:双侧足底涌泉穴。

治疗时间:贴敷6~9 h为宜,3~5次/周,14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配方解析:吴茱萸和干姜均为温理药,前者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后者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根据中医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理论,将二者调制后进行穴位贴敷有助于改善经络气血运行,促进血压下降。

穴位埋线疗法

穴位埋线疗法是从针灸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型中医适宜技术,有着操作简单、作用持久等优点,目前已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穴位埋线疗法作为中医针灸学的现代发展,是将针刺、穴位封闭、组织的自我修复等多种效应融为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是针灸学、现代物理学相结合的产物。以下介绍一组穴位埋线疗法治疗高血压的取穴方法,供临床参考。

01 取穴:曲池、太冲、风池、中脘、天枢、足三里、丰隆、脾俞。

解析:足三里穴具有补益气血、调畅气机、健脾和胃、通腑化痰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针灸刺激足三里穴,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性。丰隆为足阳明胃经络穴,又是化痰要穴。足三里与丰隆相配,共奏健脾化痰之功。中脘穴为胃之募穴,又是八会穴之腑会,能调中焦脾胃,理六腑气机。天枢穴位于脐之左右,为大肠募穴,是大肠之气深聚于腹部之所,可以调理肠腑,六腑以通为顺,肠腑通畅则糟粕无存。中脘、天枢相配,共同发挥调理中焦,助运消脂的功效。脾俞可健脾益气、化湿利水。诸穴相配,从而达到祛痰化湿、消脂减肥的目的。通过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使高血压患者机体失调状态得到纠正。

总结

除中药穴位敷贴法、穴位埋线法外,还有许多中医外治法对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有良好疗效。医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对需进行敷贴或埋线的部位皮肤进行消毒清洁,避免引发感染。此外,部分患者对穴位埋线存在恐惧心理,治疗前应与患者充分沟通、讲解,消除患者恐惧心理,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参考文献:

[1]郭欢欢.中药穴位敷贴治疗高血压的效果[J].华夏医学,2021,34(2):123-126. DOI:10.19296/j.cnki.1008-2409.2021-02-034.

[2]丁娇,黎娟,邓宗娟.中医食疗联合穴位贴敷在社区高血压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J].上海医药,2023,44(4):34-37.

[3]汪海燕,李玲,范娥,等.穴位埋线对高血压前期的临床干预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10):1200-1202. DOI:10.13460/j.issn.1005-0957.2016.10.1200.

上一篇:

下一篇: 颈痛患者手法治疗:最佳实践指南解读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