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享 I 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一例
时间:2023-12-14 16:43:12 热度:37.1℃ 作者:网络
病史
女,29岁,体检发现颅内病变1月,近日感觉视力明显下降
1 影像:
MRI检查显示:
左侧侧脑室三角区见大小约3.1cm×2.4cm×1.9cm明显强化结节,其后方见大片状囊性无强化区伴分隔,左侧侧脑室三角于病变分界清。
2 手术所见:
肿瘤呈灰白色,质地较韧,鱼肉状,无包膜,无边界。
病理检查
1 肉眼观:
灰白不整组织一堆:体积:3cm×2cm×1.5cm,切面灰白、质中至韧。
2 镜下特征:
肿瘤组织与脑实质分界清楚,肿瘤富于细胞,中等细胞密度,实性生长。瘤细胞形态多样,体积大,可见梭形、上皮样、多核巨细胞,胞质丰富嗜酸性,可见胞质空泡,可见核内包涵体,间质可见大量嗜酸性颗粒小体,局灶小淋巴细胞浸润,有丝分裂活性低(约2~3个/10HPF),未见明确坏死及微血管增生。
图1:脑实质(左)与肿瘤组织(右)分界清楚,瘤细胞中等密度,呈实性生长模式。
图2:肿瘤细胞形态多样,可见梭形、上皮样、多核巨细胞,间质可见大量嗜酸性颗粒小体。
图3:肿瘤细胞细胞质内可见脂质空泡。
图4:间质可见淋巴细胞浸润。
图5:显著的瘤巨细胞。
图6:偶见病理性核分裂象
图7:肿瘤细胞表达GAFP标记。
图8:肿瘤细胞表达Olig-2标记。
图9:肿瘤细胞表达S100标记。
图10:肿瘤细胞表达CD34标记。
图11:肿瘤细胞表达BRAF(VE1)标记。
3 免疫组化结果:
阳性标记:GFAP、Olig-2、S-100、ATRX、Syn、CD34、BRAF(V600E)、EGFR、p53(野生型表达)、Ki-67(约3%) 、MGMT(+,约15%)
阴性标记:EMA、SSTR2、TTF-1、NF
4 分子检测结果:
检测到BRAF V600E基因Exon-15突变
5 整合诊断:
(左侧脑室三角区)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
组织病理学分类: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
CNS WHO分级:2级
分子信息:检测到BRAF(V600E)基因突变
讨 论
定义:
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Pleomorphic xanthoastrocytoma,PXA)是一种星形细胞瘤,肿瘤细胞具有多形性,以梭形为主,可见上皮样及多核巨细胞和脂质化细胞,通常伴有大量嗜酸性颗粒小体和网状纤维沉积,特征为BRAF p.V600E突变(或其他MAPK途径基因改变)和CDKN2A和/或CDKN2B纯合性缺失(CNS-WHO分级:2级或3级)。
ICD-O编码 9424/3
临床特征:
许多患者有长期癫痫病史,小脑和脊髓肿瘤会引起相应的症状。发生于深部的肿瘤(如脑干)和/或存在广泛浸润的情况下,无法实现完全切除。
影像:
在影像学上,PXA通常位于幕上,经常是囊性的,累及大脑皮层及上覆的软脑膜。CT和MRI均可显示肿瘤和(或)囊性变部分。肿瘤生长缓慢,故肿瘤周围水肿不明显。
流行病学:
PXA在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占比<0.3%,年发病率<0.7例/10万人。男性和女性患者相同,好发于儿童和年轻人。诊断时的平均年龄为26.3岁(中位数:20.5岁),但老年患者也可发生。
大体观:
PXA有时呈黄色、部分区域呈囊性、肿块位于浅层皮质。也可能延伸至相邻的软脑膜中。
组织学特征:
尽管PXA常出现微小浸润,但通常表现出实性、非浸润性的生长模式。肿瘤由梭形、上皮样、多核巨细胞等组成,富含脂质,核仁明显、常见嗜酸性颗粒小体、核内假包涵体、灶性淋巴细胞浸润,颗粒小体(嗜酸性或透明)是其特征。肿瘤细胞周围的网状纤维主要分布于软脑膜区域。大多数PXA病理性核分裂象少,间变性PAX病理性核分裂象可局灶性或弥漫性增加。坏死也很常见,而微血管增生并不常见。CNS WHO 3级PXA可比其2级表现出更少的多形性和更广泛的浸润模式。在间变性PXA的常见细胞学模式中,已经报道了小细胞亚型、纤维细胞亚型和上皮样/横纹肌样亚型。
免疫组化:
PXA通常表达GFAP和S100。S100通常是弥漫性阳性,GFAP至少是局灶性阳性。大多数肿瘤CD34呈阳性并局灶性表达神经元标志物(SyN、NF和MAP2)。60~80%的PXA表达BRAF p.V600E(VE1抗体)。
遗传学特征:
PXA存在BRAF V600E突变或其他MAPK通路基因改变(60-80%),CDKN2A/B纯合性缺失(94%)。可出现TERT启动子突变或扩增,并且TERT改变可能在具有间变特征的肿瘤中更常见。TP53突变在PXA中是罕见的。
分级:
CNS WHO 2级:病理性核分裂象<2.5个/mm2(相当于<5个/10HPF),Ki-67通常≤1%。
CNS WHO 3级:病理性核分裂象≥2.5个/mm2(相当于≥5个/10HPF),Ki-67平均为15%。
预后:
相对比较好,切除程度与预后密切相关。有研究显示,WHO 2级肿瘤患者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70.9%,WHO 3级为48.9%;WHO 2级的5年总生存率也显著高于WHO 3级肿瘤患者(90.4%vs 57.1%)。肿瘤坏死与较低的5年总生存率显著相关。
诊断标准:
基本条件:
具有多形性肿瘤的星形细胞瘤,包括大的多核细胞、梭形细胞、黄色瘤(脂质化)细胞和嗜酸性颗粒小体
理想条件:
网状蛋白沉积
BRAF突变或其他MAPK通路基因改变,联合CDKN2A和/或CDKN2B纯合性缺失;多型性黄色星形细胞瘤的DNA甲基化谱
鉴别诊断:
1.神经节胶质瘤:好发于儿童和年轻人,颞叶多发。其由发育异常的神经元细胞和肿瘤性胶质细胞两种成分混合构成,神经元细胞由畸形的神经节细胞组成,可表现出异常聚集、组织缺乏细胞结构、核大、尼氏小体的膜周聚集或出现双核(见于<50%的病例)。此外PXA和神经节胶质瘤均表现出嗜酸性颗粒体积聚、淋巴细胞浸润、CD34表达和BRAF p.V600E,但PXA中无真正的神经节细胞。
2.巨细胞胶质母细胞瘤:镜下组织形态差异较大,常含有较多的奇异型多核巨细胞,其次为小圆形瘤细胞及梭形瘤细胞。多数肿瘤细胞胞质丰富、嗜酸性,细胞核呈合体状,核仁明显,可见假包涵体,分裂象活跃;其与PXA大体上均可具有清晰的界限,网织蛋白沉积、明显多形性、多核巨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的共同特征。80%以上的病例存在p53突变,肿瘤细胞核弥漫表达p53蛋白。
3.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镜下大多边界清楚,以相对一致的上皮样细胞为主,胞质丰富、嗜酸性,细胞密度高,弥漫片状排列,部分区域可出现粘附性差,无嗜酸性颗粒小体,核分裂象、坏死及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较PXA常见。肿瘤常伴有BRAF p.V600E突变、CDKN2A纯合性缺失及TERT启动子突变。
4.间变型星形细胞瘤:尤其是肥胖型需要和PXA鉴别。发病人群一般为30~40岁,额叶和颞叶常见。镜下网状背景中见肥胖型星形细胞,胞质丰富,嗜酸性,核偏位。免疫组化表达GFAP、IDH标记,CD34阴性。必要时分子检测IDH突变而BRAF V600E无突变可以和PXA鉴别。
参考文献
1. 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r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5th Edition
2. Zhang H, Ma XJ, Xiang XP, et al. Clinical,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Study on Grade 2 and 3 Pleomorphic Xanthoastrocytoma. Curr Oncol. 2023;30(2):2405-2416. Published 2023 Feb 16.
3. Ida CM, Rodriguez FJ, Burger PC, et al. Pleomorphic Xanthoastrocytoma: Natural History and Long-Term Follow-Up[J]. Brain Pathol. 2015;25(5):575-586.
4. Oh J E, Ohta T, Nonoguchi N, et al. Genetic alterations in gliosarcoma and giant cell glioblastoma[J]. Brain Pathol, 2016,26(4):517-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