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鼻矫正术后鼻子又歪了?别怕,还有肉毒毒素来救!
时间:2024-05-30 14:03:2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鼻子对面容的影响不容小觑,但属于鼻部的亚单元实在太多,而鼻部美感往往牵 一发而动全身。因此,鼻综合整形术一直都倍受青睐。
有新闻曾报道说有名女子整形后鼻子歪斜,虽然医院的解释是因为该女子原本鼻子就不对称,因此鼻子垫高之后看起来变明显了(的确鼻综合术后会使得原本不对称的鼻子显得更加明显)。
但实际临床中,我们会遇见原本鼻子不对称的歪鼻患者想通过鼻综合整形来矫正的情况。
那么问题来了,在做完歪鼻矫正术后,鼻子还会歪回去吗?
答案是的确有可能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歪鼻矫正术后复发的原因
鼻背部的对称性是漂亮鼻子的基本标准,但鼻部偏移及鼻孔不对称的情况在人群中很常见,成因可能包括了鼻部骨头及软骨生长不对称,或外创。这种不对称性不仅影响鼻子美观,还会引起呼吸困难等问题。
目前,鼻部不对称可以通过鼻重塑矫正手术治疗。然而,由于外鼻结构的复杂性和患者的多样性,复发率相对较高。术后鼻歪斜复发的原因可能是截骨不全、移植物移位、移植物部分吸收。即使在正确的手术后,面部邻近区域的肌肉收缩习惯也会导致鼻部结构恢复到术前状态,导致不对称的现象复发。
因此,临床中手术后会嘱咐患者不能大笑或进食固体食物。
肉毒毒素注射预防歪鼻复发
目前,肉毒毒素已经成为了调控面部肌肉兴奋性的主要手段,肉毒毒素注射可以限制和减弱肌肉运动,因此我们认为肉毒毒素注射可以用来调节眉间复合体、眼轮匝肌和额肌以及鼻子周围肌肉的力量。
最近,韩国学者Won Lee等,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他们选取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的60名接受鼻重塑矫正手术的患者,选取其中30名患者接受肉毒毒素注射,预防术后歪鼻复发,其余30名患者作为对照组。
1 随访方法
60名患者中,46名患者为首次接受手术,14名患者为第二次接受鼻重塑手术修复。医生们在鼻重塑矫正术前、术后1月及术后6月对患者面部拍摄随访,并进行美学对称性评估。
2 美学评估方法
美学评估方面,研究者首先于两侧眉毛中点作一垂线作为垂直线,也可通过内眦中点及唇缘确定,后于鼻尖水平做一水平线,共同进行对称性测定。
对于手术后的评估方面,采用垂直及水平偏移评估,垂直偏移是指鼻尖至两内眦中点连线与垂直线的角度差异,水平偏移指双侧鼻翼下缘的连线与水平线的角度差异(见上图)。
3 肉毒毒素注射方法
肉毒毒素品牌:
Botulax(产地:韩国)
肉毒毒素稀释浓度:
100U/2.5mL
注射针头:
30G锐针
注射肌肉:
降鼻中隔肌(4U)、双侧上唇鼻翼提肌(每侧2U)
注射时间:
术后即刻注射
肉毒毒素注射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在术后6个月的时候,肉毒毒素组的术后鼻部垂直偏移角度明显较对照组更小(0.20°±0.65° vs. 1.20°±0.53°, P<0.0001),同时鼻部水平偏移角度也明显更小(0.80°±0.52° vs. 2.18°±0.42°, P<0.005),具体结果见下表。
肉毒毒素组患者术后6个月偏倚角度改善为(2.30°±0.03°),相比对照组(1.10°±0.22°)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患者术后1个月及6个月的垂直及水平偏移角度差方面,结果显示肉毒毒素组的效果持久,不会引起歪鼻复发,具体结果见下表。
肉毒毒素组患者满意度为93.3%,相较对照组患者(53%)明显更高。肉毒毒素注射患者中无其他不良反应,除了有2名患者报告出现全身发冷(后经保守治疗后缓解),8名患者自觉在微笑时出现不适感。这些都是可以接受的。
经典案例
案例一
39岁女性患者术前(A)与术后6个月(B)的鼻部对称性示意图(该患者接受了肉毒毒素注射)如下:
案例二
24岁男性患者术前(A)与术后6个月(B)的鼻部对称性示意图(该患者接受了肉毒毒素注射)如下:
案例三
49岁男性患者术前(A)与术后6个月(B)的鼻部对称性示意图(该患者接受了肉毒毒素注射)如下:
综合该项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肉毒毒素在预防歪鼻术后复发方面,潜在的应用价值。肉毒毒素在鼻周围注射,抑制了肌肉的习惯性收缩,有利于建立鼻部肌肉的术后记忆,从而预防歪鼻复发。
参考文献
洛云悠. 引起热议的两大鼻缺陷 一定要矫正吗?[J]. 医学美学美容(Me), 2017(Z2).
Lee W, Ahn TH, Cheon GW, Lee MJ, Yang EJ.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botulinum toxin injection after corrective rhinoplasty for deviated nose and alar asymmetry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0 Jun 18]. J Cosmet Dermatol. 2020;10.1111/jocd.13523. doi:10.1111/jocd.13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