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涛教授:2035年我国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将达483万人,治疗管理刻不容缓
时间:2023-07-03 13:03:4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指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即发生的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是老年患者致死、致残的原因之一,被称之为“寂静的杀手”。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报告显示,全球每3秒钟有1例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约50%的女性和20%的男性在50岁之后会首次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预计到2035年,我国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将达483万例次,到2050年约达599万例次。
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手术方式要选好
骨质疏松症患者易发生脊柱脆性骨折、髋部骨折,其中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一般发生于中老年人,具有致畸率、致残率、病死率高,恢复缓慢的特点。骨折后第1年内的死亡率高达20%~25%,存活者中超过50%的患者都会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主要包括股骨颈骨折和转子间骨折,均都需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只有少数患者能够完全恢复至骨折前的水平,25%~35%的患者出院后生活不能自理。因此,陈涛教授表示,“对于这类患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尤为重要。”
髋部骨折一般有两种手术方式,一种是内固定手术,另外一种是髋关节置换术。《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刊登文章中提到,对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若无特殊手术禁忌证,65岁以下患者建议行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或动力髋螺钉,65~80岁患者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术;身体情况相对较差的高龄患者可选择半髋关节置换术。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患者,稳定型骨折可选用DHS或第3代Gamma钉;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骨折,可根据骨折类型,骨质情况等选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股骨粗隆顺行髓内钉等髓内固定系统以及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微创内固定系统等髓外固定系统;高龄粉碎性股骨粗隆骨折建议行髋关节置换。
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陈教授强调道:“不同的老年髋部骨折治疗应结合骨折类型及患者自身情况选择恰当的手术方案及内固定物,不仅可以提高疗效,还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警惕再骨折风险
“如果发现自己具有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我们就需要规范、系统地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陈教授介绍到,“通过骨密度或骨代谢检查,可以很好地了解自身骨质疏松的情况。如果患者骨密度T值<-2.5,同时有脆性骨折存在,那么证明患者患有重度骨质疏松,这时就需要到正规医院寻求专科医生进行规范的用药治疗,不可乱用、滥用药物”。
骨折是最常见的骨质疏松症并发症,经调查发现,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生骨折的风险是正常人的4-8倍,初发骨质疏松骨折的患者再发骨折风险还会再次升高,并且骨折后二次骨折可能会导致肌肉严重萎缩、骨质疏松、关节僵硬、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因此骨质疏松性骨折除了需要警惕再骨折的风险之外,预防才是重中之重。
手术解决表面问题药物治疗才是患者长期获益的方法
骨质疏松症如同其他慢性疾病一样,不仅需要长期、个体化治疗,也需要药物联合治疗。正确地联合治疗既可事半功倍地发挥药物疗效,又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让骨骼获益更多。
其中,除了常见的骨吸收抑制剂(双膦酸盐等)、骨形成促进剂(甲状旁腺素类似物)之外,中成药在治疗骨质疏松症中也占据一席之地,《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指出,依 “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的理论,以补益肝肾、健脾益气、活血祛瘀为基本治法攻补兼施。推荐攻补兼施药物选用骨疏康胶囊,淫羊藿、熟地黄、骨碎补、黄瓜子补肾壮骨;黄芪、木耳来健脾益气;丹参活血通络,共组补肾益气,活血壮骨之功效。临床应用已证实,骨疏康具有明显缓解疼痛效果。骨疏康胶囊不仅有调节骨代谢、促进骨骼形成、提高骨骼质量、抑制破骨细胞活动、刺激成骨细胞形成,缓解疼痛和加快微骨折愈合的能力,而且不含有补骨脂,组方更安全适合长期服用,是老年人骨质疏松症预防治疗的一个很好选择。
“临床上需要这种多功能的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治疗,以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陈教授表示,“因此对于骨折疏松性骨折的治疗,不管是手术方式、药物治疗或者思想观念上,都应该努力更新、学习,丰富自己的业务能力以及技术水平,保障患者健康”。
骨质疏松症需要精细化管理和多学科联合治疗
骨骼的质量由骨的形态结构和骨矿物质含量决定。骨质疏松症是缓慢渐进性的,患者不易觉察到自身骨骼正在变得越来越脆弱,所以被称为“沉默的疾病”。
目前,骨质疏松症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之后影响老年人健康的又一重大慢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致死率高、医疗花费高的特点。而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并发症,也是很多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首发症状和就诊原因,由于骨质疏松症在诊断、治疗和防治管理上还存在短板,大部分患者就诊比较分散,常在妇科、骨科、老年科、内分泌科等各个科室,缺少统一、有效的长期管理,不仅不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还影响骨质疏松症并发症的管理与预防。所以骨质疏松症系统化,精细化管理和创新性,持续化多学科交流,可以为实现个体化治疗提供更多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