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高淳漆桥古镇:孔氏传家久老街继世长

时间:2019-11-14 12:08:50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南京高淳漆桥古镇:孔氏传家久 老街继世长

编者按: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进入了新时代。江苏,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既是长三角的经济强省,也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厚地。在此特定的时空坐标下,我们选择以各具特色的“古镇古村”为样本,藉以作为观察社会变迁的独特窗口,在古今交融中找寻传承与发展的新气象。本期关注南京漆桥古镇。

漆桥1953年易木改建成三孔石拱桥,因其历史悠久,被列入了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赵龙摄

图为漆桥老街上的孔家竹篾店。顾姝姝摄

“叮当叮当……”走进南京市高淳区漆桥老街,清脆的打铁声把人的思绪带回到过去。这声响在街上回荡近半个世纪了,老铁匠夏友庆自30岁出头来到这里,如今已是耄耋老者,他在为人锻打制作一块老式木门上的铁门鼻儿。

年近古稀的孔令年是孔氏后人,他在老街上开竹篾店已有20余年。一把小小的篾刀从青竹中间划过,随着劈劈啪啪的声响,一根竹子被分成细细的竹篾,在他一双巧手的摆弄下,变成了箩筐、竹篮、鱼篓、撮箕等家用物什。

他们是这座老街的符号。老街不长,仅500米;老街很长,它已走过2000多年岁月。这里不仅是南京地区保存完整的金陵第一古村落,还是孔氏家族在江南的第一集聚区。古村落90%以上的居民是孔子后裔,是以漆桥古镇有尊孔、祭孔的习俗。千百年来,崇礼尚义、乐善好施的淳朴民风世代相传。

老街新韵

“漆桥”之名确是由当地一座桥而来,此桥建于西汉,初为木桥,为了防腐之需施以丹桥。1953年,“漆桥”易木改建为三孔石拱桥,现已列入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在文化领域工作几十年的蒋生,退休后常回家乡高淳,他最喜欢逛的一个地方便是这漆桥老街。老街,正因其老,反觉其新。在他看来,老街是历史的再现,今人的乡愁,历久弥新,余味悠长。

漫步狭长的老街,店铺迤逦的两层小楼分列两旁,抬头可见飞檐翘角。青石板路中间有一道独轮车留下的车辙印,似在诉说着往日的繁忙景象。据记载,漆桥自汉朝以来就是连接苏南、皖南的交通要道,史称“古宁驿道”。

“这条街全长500米,深入里弄探首凝望,可以看到不少老式住宅的面墙仍保留了砖砌对称气流通风窗,俗称‘眉高眼低’。”谈起老街的特色,蒋生兴致勃发:“你看,富户人家门位砌厚墙,外有门罩,里面有‘门池’和防盗撑门杠龛,这类明代造型,作为江南古民居风格已经很少见了。”

进入新千年后,沿街明清建筑因为年久失修,有的部分倾斜,有的破败不堪。2011年以来,漆桥街道先后启动三轮老街修缮工程,均由专业团队制定修缮方案,基本还原了过去的生活场景,保持着古朴风貌。

老街上有一处宅子,据传是汉丞相平当的旧居,金色的木柱依稀可见曾经的风光。漆桥文化站站长赵龙说,房屋原有三进,现存的为元代重建。“这处老建筑当初能留下来,和我们坚持的理念分不开。老街建筑不许拆,年轻人要经商、置业或投资,可以去新开发的集镇。”他还记得,曾经有外地的开发商来想要开发漆桥古镇,就是由于目的太商业化被拒绝了。

老建筑要保护,老手艺也要保护。“我们组织打铁技艺和竹篾编制技艺手工工匠申报区级非遗传承人,还经常组织非遗项目小马灯、荡旱船等来到群众身边表演。”赵龙说,他们还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组织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

“我家从爷爷辈开始做竹篾器,当年可是三十六行中的一行。”竹篾匠人孔令年娓娓道来,“毛竹要用刀分成六层,这对手艺要求很高,我从小跟着家人学,指甲经常破。劈竹子用的是巧劲,上下用力要相互配合,掌握不好不仅吃力还容易受伤。”

竹篾器看着好看,用着实用,最受城里人欢迎的是可以拿来淘米的竹篮。孔令年“一天的工夫最多只能编两个竹篮,一个卖30元”,收入不多,可他割舍不下这份手艺,竹篾几乎天天不离手。在这里,孔令年的竹篾店,夏友庆的铁匠铺,还有外地难觅的烧水“老虎灶”,以及日日飘出豆汁清香的手工豆腐作坊。

【1】 【2】

(责编:马晓波、张鑫)

上一篇: 原创苹果低调发布16英寸MacBookP...

下一篇: 福泽深厚,这三大生肖女,旺夫运超强,越老...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