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宿管阿姨6年发表6部小说登高校讲台!称一天不写作就难受
时间:2019-11-18 19:02:0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近日,给大学生开写作课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宿管汤杏芬登上微博热搜,还被《人民日报》微信转发点赞:“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在一段由校方推送的视频中,她身着墨绿色旗袍,向杭电的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写作经历和体会,言语平白却不乏见地,迅速折服一众网友。今年50岁的“汤阿姨”,服务着4栋研究生公寓的2000多名学生,在校园中以“好心肠”和“辣手段”颇为出名;其实,在本职工作之外,她以“长姐似母”为笔名,6年间发表了6部、共200多万字的中长篇小说,很受读者追捧,并已在去年被吸收为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这一次“走红网络”之后,汤杏芬接受了南都记者的采访。她介绍说,学校团委今年组织开设的“写作与沟通”选修课是系列讲座形式,分享者有多位,自己受邀主讲了11月7日的一堂。她说:“很感谢学校的雅量,‘不拘一格降人才’,让我圆了一次教师梦。”
今年4月,汤杏芬在学校“思政课堂”开讲。
汤杏芬对南都记者感慨,她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就走到了今天。她的前半生堪称跌宕,数次面临着“推倒重来”:出身农村,只读到小学五年级,曾在老家务农为业;结婚后先是与丈夫开夫妻店,而后又独力撑起了一家面馆;机缘巧合之下,她进了高校宿管中心,成了个“孩子王”……没想到,她会因为写作这个业余爱好得到这么多肯定。
回顾来时路,她说:“没有什么比人的适应能力更强大,只要把自己的位置摆正,无论哪种角色,都可以演绎好的。”
自学成才
1969年,汤杏芬出生在杭州市余杭区的一个小山村,是家中长女。对两个妹妹,则是“长姐”,正是她笔名的由来。她认为“长姐似母”是一种风范,也是一种责任。
因为家贫,读完五年制小学,汤杏芬就辍学了,替多病的父亲和辛苦操劳的母亲分担农活。读书时,她的语文成绩最突出,“从小学三年级老师布置的第一篇看图说话开始,便与文字结缘”,务农之后,依然留下了读书、写作的爱好。究其原因,汤杏芬告诉南都记者,大概是从小被家长认为比较“木”(不聪明),慢慢地就有些自卑,更习惯于与书为伴,躲进文学构织的世界。
她说:“我很小的时候就会编故事,自己在那儿讲,后来我发现,可能我从小的思维就跟别人不一样,很多人都说我讲的话让他们听不懂、没有听的欲望。既然如此,那我就跟自己说话,把心里的事全都通过日记,用文字描述出来。”
孤独的青少年时期,汤杏芬爱好文学,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她曾在一篇名为《斗智斗勇只为看闲书》的文章里这样写道:“自识字后,只要是带着字的纸,都是长姐的焦点,若发现它是一个故事或者一篇散文,那便是新大陆般的惊喜……”家中的旧藏、访客们不慎遗落的口袋书、学校同学的课间读物,都成了她的“觊觎”对象。
汤杏芬还因此留下过许多“奇人轶事”。比如小学四年级的暑假,她父亲的一位朋友来做客,留下一本繁体竖排的《七侠五义》,汤杏芬自己躲在房间里读完了。身边人发现后都很惊讶,她却觉得无比自然:“那些繁体字,单个拿出来我是不认识的,但是摆在一起的话,只要沉下心来,上下顺着读,一本长篇小说也就看完了。”
后来,汤杏芬又迷上了《收获》杂志。那段时间这本著名文学期刊刚刚恢复出版,推出了一大批新老作家和作品,如今看来,几乎构成了当代文坛主流。当时的汤杏芬并不知道这一点,她只是特别喜欢那些见刊的中长篇:“就觉得,看起来真舒服啊!”
读得多了,她也开始有意无意地从中“取经”。最初是在日记中、以杂文的形式记录生活,后来“倾诉得不够过瘾”,便试水了小小说、短篇小说,接着是中篇和长篇,越来越接近专业的文学创作模式。
笔耕不辍
在漫长的时间里,写作甚至不算是汤杏芬的“副业”,而是她的业余消遣。
婚后,她与丈夫迁居杭州临平,开了一爿夫妻店,经营竹制品;待孩子上了高中之后,喜欢研究美食的汤杏芬决定自己另开一家面馆, “早上四五点钟起来,晚上十一二点睡觉”,倒也乐此不疲。
面馆生意很不错,每天迎来送往,免不了要碰见一些“油子”。这样应对起来,汤杏芬逐渐有了心得:“面对各种各样无厘头的问题,讲100个道理都没用,有时候就得‘剑走偏锋’,用言语把他们打趴下去。”她不再自卑、讷言,而是变身成了一个“牙尖嘴利”的老板娘。
不过,对于写作的热爱,仍然紧随着汤杏芬,只是写作工具从日记本变成了电脑,从单机进化为互联。2008年,她在杭州本土网络社区“19楼”开通了个人博客,存放随笔散章,由此正式进入“网络写作”阶段。笔名“长姐似母”,江湖人称“长姐”。
汤杏芬在家中写作。
汤杏芬对南都记者说:“我以前就是一边守着店,一边有事没事就写。”当然,写博客不会产生任何收益,只有情感投入,身边很多人不能理解。有人“建议”她说,不如去跳广场舞,还能健身;哪怕打麻将,羸也高兴呢!
汤杏芬很无奈,但“长姐”在“19楼”有知音。写着写着,她的个人博客逐渐从无人问津攀升到了全站点击量前20,拥有了大批蹲守“催更”的粉丝,也因此结识了一班志同道合的文字爱好者——她称之为“文友”。几年前,“19楼”决定关闭博客功能,汤杏芬深感可惜。好在,这群文友并没走散,她们的线上群聊活跃至今,有时也在线下小聚,聊写作聊生活。“其实这些年认识她们,是我最幸运的事情。”汤杏芬说,“因为对我这样的写作者而言,写作完全就是一种‘不为什么的坚持’,仅仅是因为喜欢。如果没有这些文友的支撑和鼓励,兴许有一天,我会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给自己找个理由放下,不一定能走到今天。”
“19楼”博客下线之后,汤杏芬曾入驻“红袖添香”等文学网站,但最终并没有呆下去。她解释:“那些网站会要求在发文之前,先交几万字的大纲,我这个人随性惯了,不愿意受束缚,还是算了。”最终,她又回到了“19楼”旗下的“九阅小说”,发布了《浮萍本无根》《男人四十一枝花,女人是傻瓜》等连载作品,涉及都市、婚恋、灵异等类型,最长的一部有191章。
登堂入室
2015年9月,“长姐”又有了一个新身份。她进入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成为一名宿管。
起因是她的丈夫觉得做餐饮实在辛苦,不想让她独力撑持下去,而汤杏芬觉得丈夫的竹制品店开得稳当,也用不着自己。恰好,将面馆转手之后,一个文友问她,要不要到杭电当宿管?汤杏芬原本怀揣着教师梦。可转念一想,当宿管同样是“守着孩子过”,应该也很开心。
汤杏芬与2019届硕士毕业生合照。
就这样,她“占楼为王”——孩子王,被称作“汤阿姨”。日常交际圈变成了高校学子,汤杏芬又开始重新琢磨相处之道。她发现,95后大学生有一套独特的思维方式,与其严加管束,不若巧意引导,比如用诙谐的留言进行劝喻,常能事半功倍。
在学校里,同学们普遍欢迎这位“麻辣宿管”,愿意对她交付信赖。汤杏芬告诉南都记者:“很多学生愿意把自己的烦恼、困惑告诉我,聊完之后,他们都能在某种程度上得到释怀,这是我比较欣慰的,有一种满满的成就感。”生活境遇的变迁,也影响到了汤杏芬的写作主题。2018年,她完成了一部《宿管阿姨和楼里的娃》,有十几万字。
不知是谁先发现了,学校宿管当中竟然隐藏着一位“文学扫地僧”,报料给了当地媒体。最初那篇不足800字的消息见报之后,杭电不少教师开始传阅她的文字。该校社会学教授王国枫说:“第一次读她的小说《浮萍本无根》时,我以为是一位专业作家写的,文字凝练,不拖泥带水,有很强的自传色彩,让我想起了著名作家野夫的经典作品《江上的母亲》,抬头低头都是命运的悲怆。”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夏烈读过之后评价,她的作品“显出作者的阅读和训练,比一般的网络小说要高一筹,叙事语言和细节甚至还有些纯文学的意味”,对照其现实身份,更有“奇迹”之感。2018年7月,身为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的夏烈正式代表协会,邀请汤杏芬成为会员。接到这个消息,向来“随缘”的她承认自己大哭了一场,“不仅仅是因为激动,更多的是释放这一路走来的诸多不易。”
从业余写作者晋身“网络作家”之后,汤杏芬有了更多登台开讲的机会。比如在今年4月的学校研究生毕业典礼上,她代表后勤职工致辞,用一贯的诙谐提点毕业生:“缘分有时候就像阿姨炒的那盘蒜蓉生菜,等着、端着就黄了。”11月,她又受学校团委之邀,担任本学期“写作与沟通”公选课的第三位主讲,主题为“粗缯大布,腹有诗书”。汤杏芬说:“这个主题选自苏轼的一首诗,意思是虽然身着布衣,但也不影响我们饱读诗书。” 课后,同学反映,“听汤阿姨讲自己这么多年的写作经历,对写小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如今,汤杏芬仍以宿管的身份,服务着4栋研究生公寓的2000多名学生。她说自己忙得“脚不点地“,以至于今年“只写了一些杂文、出了个小说大纲”,但日常的写作练习还是可以在每天来回两小时的通勤地铁上进行、以微信朋友圈的图文形式发出。
在她看来,写作这件“喜欢到骨子里面的事情”,就如同刷牙、洗脸。“一天不刷牙、不洗脸的话,会是什么状态?很难受。一天不写也是一样。”
对话
南都:从专业角度看,你的文字很有“章法”。你是否接受过相关的写作训练?
汤杏芬:没有,我也就小学那几年听语文老师上过作文课;小学毕业之后,一直没有得到系统的写作训练,也没有机会听写作课。全靠自己摸索着写。
我觉得自己写得还不够好,有时候也很苦恼,我要怎么样才能提升一点?所以真的是要继续学习。这一次学校开“写作与沟通”课,我讲了其中一讲,其他主讲老师的课我也会蹭听。
南都:无论是之前自己开店还是现在当宿管,你的本职工作并不清闲,怎么来保证写作时间呢?
汤杏芬:这种(兼职)状态我觉得挺好的,至少你心里不会觉得那么空啊。比方说你本职工作做完之后,你闲下来干什么,对不对?我当然不是说干一些其他的事情不好,只是觉得既然很喜欢写作这件事情,有时间去做的话,内心会更丰富一点吧。
南都:等于说,你是用别人娱乐的时间来写作的?
汤杏芬:对。说起来也许有人会不相信,我到今天都不知道我们家的电视机是怎么打开的,两个遥控器,我都没弄明白哪个是开哪个。打不开我觉得没关系啊,我有的是其他事情做,所以我也不去纠结这个事情。
南都:有一些年轻的写作爱好者,觉得自己也有天赋和才华,但从来没有开始写作。你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汤杏芬:我是觉得,“忙”始终不是最终的理由。因为我自己从一个农民到现在,都是属于“底层”,我会不忙吗?平时我有学校这么多事情,还有一家老小要照顾,我还要写作。所以我想对他们说的是,既然有这个爱好,那就去做吧,不要以忙为说辞。
南都:你现在最主要的文学家园在什么地方?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发布渠道么?
汤杏芬:我有时候会放到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里(ID:汤阿姨的麻辣教室),有时候我写完了就会贴到“19楼”,反正也不图它什么,也不过于去推广,基本就是放在那了,你看看、喜欢就好。
现在也有些文章会在我们杭电的校报发表。我想,让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应该还是一个写作者该有的追求。
采写:南都记者 侯婧婧(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张亚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