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自杀、精神压力,如何用社会设计解决社会问题?

时间:2019-10-28 19:09:2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老龄化、自杀、精神压力,如何用社会设计解决社会问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精神健康、育儿、大龄青年婚配、养老等领域都出现了不同的问题并快速蔓延,成为影响每个人生活的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纵横交错,给个人生活造成困扰并妨碍着社会协调发展。

对此,《社会设计》一书以“在丛林中开辟道路”为比喻,以“社会设计”的方法来探讨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路径。

在社会调查和田野观察的基础,这本书详细地叙述了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和具体方法,并列举了几种针对不同问题的切实有效的实践方案,让读者快速掌握要领,为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做好准备。

那什么是社会设计?怎样通过社会设计解决社会问题呢?《社会设计》作者issue+design(日本社会问题与设计公司)创始人笕裕介的这篇自序也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一、什么是社会设计?

2001年,我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参与了许多商业设施、酒店等“人聚空间”的设计。同年9月,我因为一家酒店的新项目去纽约出差,恰逢“9·11”事件发生。

在21世纪的开端遭遇如此骇人的事件,且不是通过视频,而是在世贸中心附近目睹它的发生,这似乎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现在回想起来,这可能是我进入社会设计领域的起点。

这一经历让“世界”“社会”这样的概念在我的心中有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含义。当时我无法立刻回国,而是滞留在了酒店里。美国、世界还有日本会怎么样?

带着茫然和不安,我的脑海里闪过了无数的念头,从国家、宗教,到人生观、生死观、战争、灾害,等等。

今天回过头来看,那几天我完全忘了工作,而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我沉浸在了对这些“大问题”的思考中。

纽约的经历让我对国家、地区、城市、村落等人类生活最基本的“社区”所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产生了兴趣。我决定报考工学院的硕士课程。

在那里,我认识了山崎亮(Studio-L公司代表、京都造形艺术大学教授),和他的相遇促成了issue+design(社会设计公司)的诞生。当时山崎刚刚成立了设计事务所,主要活跃在景观设计领域。

虽然我在广告界的专长和他不同,但是我们对于“设计”有着许多共鸣,经常逃课到学校附近的韩国餐馆促膝长谈。日本地方城市、离岛、山区的人口减少带来了各种问题,设计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应该有着很大的潜力。

这一点在国外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可在日本还是没有被开拓的领域。issue+design就这样诞生了。

最近几年,我们在越来越多的场合听到“社会设计”这个提法。在“设计”的前面加上“社会”这个前缀,主要是为了和以促进消费为目的的商业性设计加以区分。不是“商业设计”而是“社会设计”,意味着设计的目的不是为了促销,而是为了解决某种社会问题。

本书对“社会设计”做如下定义:

社会设计是运用人类的创造力,探求社会各种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行为。

那么社会问题又指的是什么呢?答案因人而异。只要其初衷不是为了个人或者某一家组织、企业的利益,而是基于对自己生活的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期许、疑问开始的行动都是具有社会性的。

举个例子来说,廉价进口商品大量涌入某地区,导致当地传统手工艺行业面临生存危机。针对这个问题,有人开始尝试开发新的产品,拓展销售渠道。如果这些行为仅仅是为了一己私利或者是某一家企业的利益,那么它们只能算是普通的商业行为。但是,如果这些行为的目的是重振地方产业,传承传统手工艺,就可以被称为社会设计。

本书对于社会设计中“设计”的定义也持开放、灵活的态度。在日常项目运作中,经常有人问我:“这个也能算是设计吗?”

提到设计,很多人首先联想到的就是有形的产品。如果要把 design(设计)这个舶来语找一个日语单词来代替,那么最接近的可能就是“作る”(制作)这个词了。在 issue+design(社会问题与设计公司),我们把设计看作一种行为,而不是产出的形式。

由此我们对设计做如下定义:

设计是抓住问题的本质,并带入和谐与秩序的行为;

设计是通过美感和共鸣来撞击人们的心灵,引发大众追求美好与幸福的行为。

issue+design策划执行的社会设计项目多种多样,既有诸如网站、手账之类的“有形”设计,也有工作坊、项目等乍看上去似乎与设计无关的内容。

设计的表现形式也因人而异,但必须遵守的原则只有一条,那就是能通过设计唤起“我要参加!”“我想试试看”之类的同理心。唤起同理心需要在设计过程中融入美感和乐趣,这些都是能激发人与生俱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元素。

本书的读者中也许有在政府部门任职的,日常工作就是应对各种社会问题。也许有些读者在企业从事社会公共项目的策划和执行,或者还有对社会设计这一领域感兴趣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各种社区服务的读者。

即使你认为自己从事的是和“设计”毫不沾边的职业,我相信,如果尝试用设计的思维和方法来挑战社会问题,你一定能有所获益。反过来说,对解决社会问题无用的设计没有任何意义。

设计源于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创造力,并不是只有一小拨被称为“设计师”的人才能做的事情。我写这本书不是为了讨论社会设计的定义,而是希望能为正在解决社会问题或者希望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读者提供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方法和工具。

二、社会问题 = 丛林、荒原、孤岛

不知道读者们是否看过一个叫作《DASH村》的真人秀节目?一个五人偶像组合被空降到山区去开辟山林,耕种庄稼,改造年久失修的民居,建起了一个村落。今天,这个长寿节目已经将舞台转移到了无人岛。这个节目让我联想到了社会设计。

社会问题有如令人望而却步的丛林、荒原,抑或是茫茫大海上的孤岛。我们从外部远望,能对其大小、轮廓有一个模糊的概念。

可是丛林里面有哪些生物?有没有水源?从哪里能够找到食物?这些具体问题的答案我们就无从知晓了。

一旦踏足,你也许会发现,外表绿意葱葱的丛林原来如此阴暗,泥泞的地面、东倒西歪的树枝让你举步维艰,你也许会被一些低矮的灌木丛划伤,甚至有可能迷失方向。

当今日本社会面临的人口减少、老龄化、城市中心商业带的衰退、亚健康、未成年人自杀率上升等诸多问题,就算从旁观者的角度似乎也不难知道一个大概。

但是如果你试图更深入地去理解甚至去解决这些问题的话,很快就会体会到其错综复杂的程度完全超出你的想象。

就拿日本各地传统商业区所面临的萧条问题来说,小型零售店接二连三倒闭,商业街无人问津。这一问题一度被归咎为近郊大型购物中心的兴起及老城区居民的老龄化。

于是,有人建议把商业街闲置的店铺出租给年轻人来开咖啡馆、精品小店,这样不就解决问题了吗?

这听上去似乎挺靠谱,然而事实远非那么简单。一旦实行起来,问题背后潜藏的各种阻碍开始逐一浮出水面。各类“地区性问题”就这样在找不到解决方案的情况下,扩散到了全国各地。

三、社会设计就是“在丛林中开辟道路”的过程

社会设计是在社会问题的丛林里探索的过程,通过对问题的梳理,寻找突破口,并在此基础上开辟通向解决方案之路。

在社会问题的丛林里,我们通过寻访、体验、倾听,对复杂的地形、意想不到的陷阱、丛林特有的生态系统等进行调查,逐步加深对丛林的理解,并进一步绘制出自己的丛林地貌图。在探寻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结识志同道合的伙伴。

当逐渐把握了丛林的全貌之后,接下来就是针对需求,思考要做些什么:可能是修一条运送粮食供给的“道路”,或者是搭一座通往河对岸的“桥梁”,也可能是竖一块为旅人指路的“路标”。

我们和丛林里的居民及来自五湖四海的伙伴们一起,共同搭建改变丛林面貌所需要的道路。路修好了,就会有新的事情发生。

也许会有人提议挖口井,这样这里的人就能随时喝到清甜的水;也许还会有人提议搭建救急小屋,来帮助迷路的旅人。如此这般一点一滴地去创造出能够给丛林带来改变,让生活在丛林里的居民的生活得到改善的东西。

社会设计就是在这样的“丛林”里开辟道路的过程。能帮助他人,带给他人快乐,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这种幸福感会让我们很自然地产生为这片丛林做更多事情的激情。

社会老龄化、抑郁症、剩男剩女、生活习惯病、孤独死、育儿问题、亟待开发的本地旅游资源……当我们发现了新的未被开拓的“丛林”时,难免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这会是一片怎样的丛林呢?住着什么样的人呢?我又可以做些什么?

然而,盲目地开始丛林探险是危险的。社会问题的丛林广袤幽深,布满陷阱,能见度非常有限。我们既没有一目了然的地图,也没有指南针。因此在进入丛林之前,我们需要做好周密准备,制订详细的计划。

自从2008年成立issue+design 以来,我们的团队探索了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的丛林。本书旨在分享我们过去几年在探索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总结的社会设计解决方法及相关的社会设计案例。

本文整理自《社会设计:用跨界思维解决社会问题》,版权归作者及本书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作品出处。

书名:《社会设计:用跨界思维解决社会问题》

作者:(日)笕裕介著

出版时间:2019年9月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上一篇: 原创卖不过iPhone11,华为Mate...

下一篇: DOTA2:ESLOne汉堡站,TNC拿...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