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存款强监管促利率下行

时间:2019-10-31 16:26:5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结构性存款强监管促利率下行

加强对结构性存款的监管,有助于引导银行存款和市场利率回归到合理水平,从而进一步打开银行资产端利率下行的空间。

本刊特约作者 方斐/文

10月18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下称“《通知》”),对银行结构性存款定义、产品发行和销售资格进行规范,这其实可以看作是“资管新规”配套三部曲的终章。

从《通知》的内容来看,监管层通过设置发行银行门槛,对结构性存款去假存真。首先,发行结构性存款应具备普通类衍生品交易业务资格。衍生品资格分为两类,基础类资格只能从事套期保值类交易,普通类资格可以从事非套期保值类交易。截至2018年年底,具备衍生品资格(包括基础类和普通类)的中资银行共有55家(包括6家大行、1家政策性银行、11家股份制银行、22家城商行、15家农商行),城商行占比为16%、农商行占比为1%;其次,有真实的交易对手和交易行为。结构性存款可分为“真结构”和“假结构”,“假结构”主要是指行权条件“失真”,能以几乎100%的概率达到收益上限,而“真结构”不受影响,也是未来结构性存款的发展方向;最后,结构性存款纳入表内核算,按照存款管理。结构性存款在“资管新规”之前作为保本理财,统计在银行表内“客户存款”项下,已按规定缴纳存款准备金和存款保险基金。

《通知》的颁布,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存款定价的压力,降低无风险利率。在同业负债不超过总负债1/3的政策约束下,原来同业业务占比高的中小银行一般性存款揽储压力大,加剧了存款竞争。9月底结构性存款余额为10.85万亿元,其中大型银行为3.88万亿元,占存款比例4.3%;中小银行为6.97万亿元,占存款比例8.2%,新政推出后将抑制中小银行高息揽储的能力。

随着市场利率的下行,将从银行间传导至结构性存款和理财,从而共同驱动市场无风险利率的降低。近期,不同地区银保监局严厉禁止假结构性存款,结构性存款利率上限从5月的4.2%降至9月的3.9%。银行存款派生渠道主要是发放贷款和购买企业债券,这两者不变情况下不会导致银行体系派生存款发生变化,如果是个人资金从存款流向理财,而理财投向又是债券、非标,只是存款在个人和企业之间的再分配,不影响总量。《通知》的颁布虽不影响银行体系负债总量,但小银行负债压力加大,大银行压力则有所减轻。

打压假结构性存款

2018年以来,一方面,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企业经营情况遭到挑战,企业存款减少,导致银行负债端承压;另一方面,“资管新规”下,保本理财被堵,银行规模扩张受限。在当前高存贷比的背景下,银行负债端压力与日俱增,叠加监管对同业业务监管趋严、流动性新规对存款赋予过高权重,银行对存款的争夺也进入到白热化阶段,而结构性存款凭借其高收益等特征,无疑成为银行的首选吸存手段。

此外,过度依赖结构性存款的负面效果也在慢慢显现——银行存款端成本居高不下,甚至不断上行,严重阻碍了利率市场化的传导。根据上市银行年报、半年报披露,虽然2019年上半年银行同业业务、债券发行平均成本在下行,但吸收存款的平均利率自2018年下半年以来不断上行,2019年上半年格外明显。存款是银行负债端最主要的来源,因此,走高的存款端成本也导致了银行负债成本的刚性,这也是为什么年初以来,虽然包括利率债等资产端收益率都在快速下行,但负债端成本的下行却一直比较缓慢。而在银行负债端成本下行缓慢的情况下,资产利率下行导致息差明显压缩。如果负债利率不能下降,那么资产投资层面也会变得保守,资产端利率下行空间也会受到挤压。因此,加强对结构性存款的监管,有助于引导银行存款和市场利率回归到合理水平,从而进一步打开资产端利率下行的空间。

《通知》强化了对结构性存款的管理要求,打压了“假结构”存款的生存空间,未来银行比拼的是做“真结构”的能力。由于《通知》明确将结构性存款放入表内管理,因此,结构性存款相关的业务也要满足银行表内管理的要求,例如资本管理要求、杠杆率管理要求、流动性风险管理要求等。目前,市场上还存在许多银行将结构性存款和理财按照同一个体系来管理的情况,《通知》下发之后,银行的管理体系也要系统地区分开,不能再像之前一样,例如理财部门同时管结构性存款,资金混同投资等。同时,由于文件要求对相关衍生交易业务要纳入全行衍生产品业务管理框架,“严格执行业务授权、人员管理、交易平盘、限额管理、应急计划和压力测试等风险管控措施”,对衍生品业务的要求更为全面。对衍生品业务风险管理要求的提升间接也遏制了“假结构”存款的发展。

在实际的业务操作中,绝大部分的结构性存款都是“假结构”。所谓假结构,本身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但从其本质上来理解,就是理财产品内嵌了一个价值几乎为0的期权。名义上理财的收益率会根据标的资产最终是否触及行权价格来决定,但由于行权价格设置的比较“离谱”,基本上不可能触发行权价格,因此期权本身只是摆设,在不触发期权行权的情况下,也提供了较高的“保底”收益率。银行也通过这种方式来变相突破了存款利率上限,实现了高息吸存,从而提高负债端的成本。

虽然此次《通知》并没有明说打击“假结构”,但明确规定“不得发行收益与实际承担风险不相匹配的结构性存款”。事实上,打击“假结构”的结构性存款是此次《通知》的重点,旨在限制“假结构性存款”的发展,降低银行负债成本。

在过渡期安排上,《通知》虽然颁布之日起施行,但同时设置了过渡期和“新老划断”的政策安排。在过渡期12个月内,老产品可续发但整体规模不能超过10月18日发文时候的规模,过渡期12个月也使得大部分存量结构性存款都可以逐步到期,充分考虑了市场的调整压力;另一方面,《通知》跟“资管新规”一样,为过渡期后未能满足要求的理财产品给予跟监管沟通酌情处理的安排。

消除监管模糊地带

随着《通知》的出台,此前存在的许多监管模糊地带逐渐消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结构性存款产品的设计。由于原先结构性存款并未有专门的监管文件,诸多细则有待明确,包括产品风险、结构设计尚不清晰,处于监管的“模糊地带”,给银行在产品设计上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例如承诺投资者较高的保底收益率、没有衍生品资格的银行发行结构性存款等。

针对上述问题,此次《通知》明确了结构性存款的定义,严格区分结构性存款与一般性存款,规定银行发行结构性存款应具备普通类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资格,提出结构性存款的核算和管理要求,加强结构性存款合规销售和强化信息披露。

从《通知》的内容来看,影响最深的为银行结构性存款发行资格以及真实交易的要求,通过约束发行资格加强衍生品交易的监管。《通知》明确结构性存款发行银行应具备普通类衍生品交易业务资格。根据相关机构统计,截至2018年年底,具备衍生品资格(包括基础类和普通类)的中资银行共有 55家。原先不具备发行资格的中小银行则借道大中型银行进行衍生品交易,以满足结构性存款的发行条件。此外,部分结构性存款设计上所嵌入的衍生品工具投资的行权概率极高,衍生品部分交易的真实性存疑。因此,此次《通知》加强对产品设计中衍生品交易真实性的监管。

考虑到部分中小行揽储压力加大,《通知》对过渡期的设置有利于平抑波动。《通知》对发行资格以及衍生品交易真实性的约束,将对部分中小行未来的存款增长带来压力。过去,不少中小银行通过发行较高价格的结构性存款以加强存款竞争,此次《通知》落地后,不具备普通类衍生品交易资质的银行将无法发行新结构性存款产品,未来这部分中小行揽储压力加大。

整体来看,中银国际认为,结构性存款的调整对行业负债端存款增长的影响有限,截至 9月末,结构性存款规模为10.85万亿元,占行业总存款的比重仅为6.2%。需要注意的是,衍生品交易真实性监管趋严将打破原先结构性存款的刚兑现象,这与“理财新规”的监管思路一致,未来银行高息揽储现象将有所改善。在低利率的市场环境、货基收益率下行的背景下,结构性存款作为保本理财的替代品,其价格的下行有助于缓解银行负债端的成本压力。

考虑到结构性存款占比有限以及保本理财资金的承接需求,结构性存款发行资格以及衍生品交易真实性的约束对银行整体存款增长影响有限,但部分不具备结构性存款发行资质的中小银行未来存在一定的揽储压力,因此,此次《通知》设置了12个月过渡期和“新老划断”的政策安排,有助于促进业务调整的平稳过渡。

上一篇: 原创王菲女儿7岁时的画卖100万!少年天...

下一篇: 原创赵丽颖塑造的6个经典角色,每一个都很...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