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学生不会合作,该怎么办呢?

时间:2019-11-13 08:11:42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课堂上,学生不会合作,该怎么办呢?

星教师→ 右上角设为星标

不止一次听到老师们说:“合作力”确实重要,尽管我们也分析了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努力在合作任务中提出明确的要求,设计了学习路径,但是“孩子们不会合作”,我们该怎么办呢?问题出在哪里呢?

问题一:学生不会合作或合作低效,该怎么办?

【现象与问题】

A老师:我的班级人数不少,让孩子们“合作”学习的时候,一个组一个组的手把手教,根本忙不过来,本来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也不少,这样下去,会影响我的教学进度,影响学习效果,还是按照以前的节奏,完成教学任务再说。

B老师:孩子到了高年级,不爱发言,好像已经习惯了听老师说,让“合作”的时候都不说话,我也就不太要求了。

C教师:我的课堂中,总是那么几个孩子发言,即使分了组,也是个别孩子表达,其他人听,很快就“合作”完了,感觉没有“合作”的必要吧。

D老师:今年我又教毕业班,毕业检测很重要,扎实学习小升初冲刺,哪有时间在“合作”上花时间呢……

E老师:一说四人小组“合作”,几乎就成了某些同学说废话的大好机会,“合作”无效或低效,“合作”成了公开课上的鸡肋,。

似乎都有自己的道理,那么我们就放弃对“合作力”提升的要求吗?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但别忘了,学生才是学习主体,孩子们又是啥情况?我们需要走近他们,课堂中细致观察,才能发现原因。

【案例与分析】

苏教版四下《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师呈现例题。

师:同学们,投影上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请你们小组合作,说说准备怎么画图。怎样解题,现在开始。

组1:一个学生秒杀任务,直接开始结合算式介绍自己的想法,其他孩子看着他说,等待结束;

组2:组内没有人互动,感觉每个人都还没有什么思路;

组3:过了一会儿有人开始介绍,另外3位同学,有1人在听,2人不关注,在做自己的事情;

组4:生1-我是画图思考的……(话没有说完,有人插嘴),生2-还要画图啊,列个算式不就行了啊(“聊天”结束)

组5:各人都按照顺序介绍了自己方法,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老师可以这么做】

基于教材,安排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只提供例题,并要求:

(1)请独立思考,用你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做好分享准备;

(2)想一想,怎样简洁清晰地介绍自己的想法,让伙伴们都听明白。

课堂开始,教师可以安排下面的对话:

师:同学们都完成了自主研究,是直接请人汇报,还是先在小组里交流呢?

生:先交流!

师:都有了自己的方法,为什么还要在小组里交流呢?(耐心等待一会,再请学生表达)

生1:可以知道自己解决的是否正确,也能发现同学哪里做错了。

生2:我觉得可能还有不同的方法,交流可以让我有更多的方法。

生3:也许同学的方法更好呢!

……

调整研究任务要求,尊重每个孩子的能力差异,让孩子们可以在“合作”之前充分准备,特别是做好解释自己想法的准备,进而产生“列出必要的算式,借助示意图、直观图帮助提升分享效果”的需要

“合作学习”前的师生对话安排,看起来是套路,看起来是说教,但是我们面对的可能是对“合作”毫不理解的孩子,因此不断提醒、引导很有必要,教师的指导、讲授很多时候在这时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我们并不需要每节课都是如此,但在班级“合作生态”建立之初,这样的刻意必不可少。因为我们的目标是——“每个人都发表自己的见解,思维碰撞,集思广益,都经历学习和成长。”

【方法与策略】

1.孩子们不会合作,很有可能是他们还没有做好准备。安排课前自主研究任务,或是课堂安排自主探究,让他们拥有时间与空间是很好的选择;

2.孩子们不会合作,很有可能是我们的任务设计不具备驱动性,无法让他们做到有备而来。明确任务要求,给出学习、思考、表达的清晰路径对正在经历学习方法、积累活动经验的他们来说更有帮助;

3.孩子们不会合作,很可能是班级中没有形成“合作生态”,孩子们无法体会“合作”的价值。教师的指导、解释很重要,除了孩子们开始合作时,教师参与小组研讨,推动引导之外,“刻意放样点拨”有时候也必不可少。

下面的组图是我在班级教学中,刻意为孩子们放的样,进行什么才是“合作真正进行”的指导:

从没有合作发生的现场(图1),到与伙伴合作交流真正进行的现场(图2、图3)比较,高年级的孩子课堂中的“合作”状况,很快有了形式的变化!(图4)

4.孩子们不会合作,很可能是组内没有共同的目标,没有尝过“合作”带来的甜头。将小组中每一个人都达到学习目标定为小组评价的成绩指标,用抽签等方式让每个人都有展示机会,都有“被”发言可能,这样“学霸”才不会霸麦,才会将小组激活,努力带动组内的伙伴,那么“合作”才能真正发生。

我们的板子不要只打在孩子身上,教师需要反思: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只要你愿意行动起来,“合作”就会真正发生!

(案例及方法提供教师:宋洁)

问题二:当老师布置完具体合作要求之后,

孩子们的交流仍不尽如人意,怎么办?

【现象与问题】

现象A:小组合作时,孩子们的想法似乎出奇地一致,第一个孩子说完,第二个孩子会重复第一个孩子的发言,第三个第四个孩子都表示赞同,似乎小组内的孩子们得到了统一的结论,小组合作“顺利”结束。

真的每一个孩子的想法都是一样的吗?其实我们都知道未必,因为得出一个正确结论之后,已经完成任务了,已经不需要再思考第二种想法了,这种现象一定和老师的要求有关。

现象B:小组合作时,组内第一个“学霸”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之后,其他孩子面对这样“完美”的答案,他们想不到更好的表达,只能选择表示赞同,小组合作沦为“学霸”的个人秀,有的学习能力弱的孩子根本没有表达想法的机会,这样的小组合作没有太大意义了。

现象C:小组合作,有时候看起来热热闹闹的,每一个孩子似乎都在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走到旁边你会发现,第一个同学说完,第二个同学立刻表达第二种方法,还没有说完,第三个同学马上抢着说,接着第四位同学另起炉灶,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种合作,是一种低层次的合作,每一个同学都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去表达想法,缺乏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对自己没有任何帮助,没有总结和提升,缺乏知识的沟通与联系,难以形成合力,这样的合作效率也不是太高。

小组合作出现上述的问题,板子肯定不能打在学生身上。设定适当分工规则,为孩子们的小组合作助力。

【案例与分析】

六年级上册《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新授结束之后老师布置了这么一个合作任务。

教具准备:每一组都备好一个3×3×3的表面涂色正方体。

合作要求:1.先将这个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打散成27块;2.小组商量,利用今天所学知识,迅速还原成表面涂色的正方体。(限时两分钟)

任务安排之后,同学们迫不及待地开始合作,一边拼一边交流一边调整,很快两分钟时间到了,老师统计能够还原的小组,结果只有两个组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了。

师:怎么这么多组没有能够完成啊!

生1:时间太短了,我们还没有来得及放完哦!

师:好像27个小正方体不是很多哦!

生2:老师你说的简单,看起来是不多,但是我们一边拼,一边调整位置,时间就耽误了,当然来不及了。

生3:我们组一开始拼的时候,还没有什么思路,每一个同学都拿小正方体还原,七手八脚的,等有点头绪的时候,时间就到了!

师:看来可能是时间不够,我们来听一听能完成的小组,他们是怎么操作的呢?

组1:我们先把三个面涂色的,两个面涂色的,一个面涂色的,没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先进行分类,让组员分别拿好,一层层摆,到了摆几面涂色的,对应的同学就立刻摆上去,这样就省很多时间了。

组2:我们是每一个同学记一层的小正方体摆法,第一层一个人负责,第二层一个人负责,第三层一个人负责,组长负责纠正,这样也很快。

师:看来这两组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是有道理的,都是根据表面涂色正方体的特点先分好工,然后再进行合作,这样确实可以提高效率。

师:如果让你修改合作的要求,并且再一次进行合作,各个小组能够在两分钟内完成吗?

根据孩子的发言修改的合作要求:

1.将这个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打散成27块。

2.根据表面涂色正方体的特征,组长根据同伴水平合理分工(一人负责一层、一人负责一种……),迅速合作还原。(时间2分钟)

开展第二次小组合作,实践证明,几乎所有的小组都能够在规定时间内还原!

【方法与策略】

要想开展更为有效的小组合作,必须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分工。

观点1:如果是难度不太大的课堂探究问题,小组合作时,建议组内学生回答的顺序是“先弱后强”。也就是先由学习能力一般的同学先说,再由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出观点,最后由组长来归纳总结,形成共识,这样每一个孩子都有展现的机会。

观点2:如果是难度较大的课堂学活动内容,建议组内学生回答的顺序是“先强再弱”。先由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表达想法,其他同学听懂之后,进行独立思考,再进行二次表达,这样的小组合作的时间会比较长,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给孩子充分理解的时间。

观点3:每一个组都需要一个强力的组长,遇到需要必须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的探究,能够根据组员的水平进行合理分工,将合作任务分解,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参与到合作中来,最终形成合力。

(案例及方法提供教师:汪劲松)

问题三:孩子们停滞于“浅层分享”,该怎么办?

【现象与问题】

现象A:小组合作中的交流只有浅层次的动作、语言互动,只是各自的答案和方法的复述与叙述,说完就完了。成员之间分享后没有吸纳,没有小组成员之间的观点交锋与碰撞,没有任何更深层次的思维互动,没有任何认知的深化提升。

现象B:合作小组没有形成一个整体,比较零散没有融合,只是想到了表面的一点点就认为弄懂了全部。当组员在学习出现困难时,相互之间缺乏主动帮助的意识或只是简单地代替发言。

【案例与分析】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简单的周期》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事物的排列规律,并根据规律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对于规律可以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如果没有小组的“深层交流”,学生只是简单的呈现方法,无法概括出不同表征之间存在的共同内涵。

小组合作前,每位同学先对“找规律”的方法进行独立思考,并用一定的方式表示出来。

接下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

小组内的每一位成员依次发言,向组内其他成员介绍“盆花的排列规律”,提出自己的方法、体会和经验。

因为每个成员知识经验、认识水平方面客观存在差异性,故而,交流过程中,学生运用了画图、文字、列举、计算、推算等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合作分享环节,学生逐一汇报自己的方法。当多种方法产生后,进行分析比较,实现多种表征之间的相互转换,帮助学生从感性行为上升到理性经验的层面。

最后,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总结本组的方法、经验和体会,在概括的基础上确定本组在全班汇报的方案。

需要指出的是,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比较、学会比较、善于比较、在比较中促进小组成员之间观点吸纳和完善,这样方能实现“深层分享”。倘若不进行比较,很显然,小组学习就会停滞于“浅层”。

学生在这样“深度交流”的过程中,常常能认识到自己的方法别人或许没有想到,同时别人的想法“我”也没有。有了小组合作交流,分享后每个成员的方法都比“分享”前多了。在随后的观点吸纳和完善环节,小组成员又能发现这些不同的方法又是有联系的。

小组内每个成员都需要在比较吸纳组内观点的基础上改进或完善自己的发现,才能不断地“经历体验、内化感知、总结概括、类比迁移”,从而积累真实的经验。

小组内的不同成员在面对同一问题时,思维层次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加强引导,合作小组是一个整体,当组员在交流时有困难,小组成员之间要相互帮助,但成员之间的帮助不是简单代替,而是讲解、演示、点拨、指导等。

在学生小组合作“分享观点”环节,教师要关注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个成员发表了怎样的观点,每个学习小组的群体水平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方法与策略】

要想开展更为有效的小组合作,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深层分享,深度交流”。

观点1:小组成员在分享观点环节,每个人都能做到阐述自己的观点,倾听别人的意见,修正或完善自己的方法。分享观点时,后表达的学生必须与先表达的学生方法有所差异,或观点有所变化。

教师可以尝试这样引导:“小组交流时,你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你从小伙伴身上学到了什么?”如果没有方法或观点,要学会提出问题,把自己的困惑用问题表达出来,寻求组内成员的帮助。

观点2:小组成员在分享观点环节,要尝试着把自己的解答和别人的解答进行比较。每个成员要经常思考“我的方法与刚才的这位伙伴比,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每一个成员要学会接着讲、补充、纠错。

在此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要有整体意识,互相之间有讲解、演示、点拨、指导。最后达成每一个成员都能清晰完整地表达观点,而不是简单地分享或重复别人的想法。

观点3:小组面向全班分享观点前,需要从多个角度思考,提供多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形成一个成员认同的、总结性的小组合作共识,找到对该研究主题最优方案或方法。

(案例及方法提供教师:魏俊晨)

End

本文综合整理自“张齐华数学工作室”微信公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感谢以上老师分享

编辑 | 陈薇

☟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购买!

上一篇: 原创遇到对的人,这三大星座就会全力呵护这...

下一篇: 原创《雍正王朝》中,康熙帝为何不待见老十...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