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韩国电影的爆款题材
时间:2019-11-21 08:22:3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本报特约记者 金惠真
“让人们看到韩国是如何被金融资本主义薅羊毛”“揭露无能的韩国政府是如何被贪婪自私的国际资本玩得团团转”韩媒如此评价正在韩国热映的影片《黑钱》。本片13日上映后,票房5日内突破100万人次。目前累计观影人次已达127万,领跑每日票房榜。而这种根据现实事件改编、揭露政府部门腐败真相的商业影片在韩国不在少数。此类电影在叙事上直击痛点,让观众看得过瘾,最终都取得不错票房成绩。
《黑钱》勾起伤痛回忆
许多韩媒称《黑钱》是2018年韩国影片《国家破产之日》的续集,因为从时间维度看,两者是前后因果关系。《国家破产之日》(376万观影人次)讲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韩国政府暗地里与国际货币基金(IMF)展开谈判。而原本可避开“破产”厄运的韩国,因腐败官员的自私自利与官本主义作风,最终走上破产程序,并与IMF签下附带苛刻条件的借贷协议,导致韩国经济根基被严重撼动。在这一背景下,许多韩国国有资产被贱卖给外国资本,电影《黑钱》中讲述的韩国外换银行被美国私募基金“星贷”廉价收购就是其中典型案件。
韩国KBS电视台称,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无数韩国企业破产倒闭,而“星贷”通过廉价收购大量韩国违约债券和不动产赚得盆满钵满,并在收购韩国外换银行8年后,转手将手中股份出售并获得高达4.6万亿韩元(约合276亿元人民币)差价。此外,“星贷”以故意拖延外换银行股份出售程序为由,状告韩国政府并索赔5万亿韩元,目前该案件仍在审理中。
该事件发生20余年后,电影《黑钱》上映后再次勾起韩国社会对当年金融风波的伤痛回忆,不少韩国观众感到义愤难平,指责当年政府无能。韩国Mydaily新闻网称,《国家破产之日》和《黑钱》两部电影揭露了腐败官员和金融家的丑陋行径,每当国家面临巨大危机时,他们都会一起以守护国家利益之名,行“牺牲国家和百姓利益、中饱私囊”之实。
上映后遭遇区别对待
2012年上映的《断箭》(346万观影人次)、2015年的《局内人》(707万观影人次)以及2017年的《The King》(532万观影人次)揭露韩国检察官、法官和财阀沆瀣一气,凌驾于法律之上的肮脏内幕,是典型的韩国反腐影片。这三部影片均获得票房成功,其中,获得最高票房的《局内人》的制片方虽未说明影片取材于真实案件,但许多韩国观众观看后都联想到轰动韩国社会的“张紫妍事件(经纪公司强迫她为政商界高层提供性招待)”。《局内人》中,检察官、媒体集团高层(代表财阀)以及黑帮为达到各自目的相互利用。由于影片曝光了韩国社会中检察官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殊群体的真实面目,这也导致《局内人》受到不同政治倾向媒体的不同对待。
据韩国媒体人工会旗下的《今日媒体》周刊统计,《局内人》上映期间,代表韩国保守派、既得利益层的韩国《朝鲜日报》和《中央日报》上,关于该影片的负面评论居多。例如《中央日报》称,“不知何时,韩国电影界出现了描写‘社会愤怒’的新类型片。此类影片带给社会的,只有短暂刺激感和负面厌世情绪。”而韩国最大报纸《朝鲜日报》对这部当时的热门电影“全屏蔽、零报道”,这或许与该报创始人家族成员涉嫌卷入“张紫妍事件”有关。
其实,韩国不少根据现实事件改编的影片及其导演因“触动某些人的逆鳞”而被视为眼中钉,继而被执政当局列入黑名单,典型事例就是朴槿惠政府时期出现的“文化艺术界黑名单”事件。1979年韩国釜山、马山民众为抵抗朴正熙专制组织示威游行,不少年轻人因此惹上官司,而根据这一事件改编的《辩护人》于2013年(朴槿惠执政首年)上映,观影人次超千万,影片讲述一名律师(原型为韩国前总统卢武铉)为示威者免费打官司的故事。2014年根据“世越号沉船事故”改编的纪录片《潜水钟》上映,再次惹怒朴槿惠政府。随后,朴槿惠政府下令制定“文化艺术界黑名单”,将那些要求彻查世越号事件以及公开支持文在寅和朴元淳的文化艺术界人士共9473人列入黑名单,禁止政府给他们拨款用于文化艺术创作。
“最恶与次恶间的对决”
“揭露政治腐败的影片为何大受欢迎?”韩国《今日媒体》称,传统影片的故事结构多为“善恶对决”,最终也都以“扬善惩恶”的“童话剧情”结尾。而近年韩国热映的反腐影片,则属于“最恶与次恶间对决”,传统“善”元素消失不见。这也侧面反映出如今韩国的一种“社会愤怒”——民众对政府和权力机构不再抱有任何幻想。
反腐影片褪去传统电影中的“虚构”包装,直接从真实案件中挖掘素材,通过“写实+艺术加工”的手法将社会丑陋现实呈现给观众,让他们仿佛亲身经历历史事件,进而引起共鸣。韩国《今日媒体》称,反腐影片在恰当的时间出现在观众眼前,提醒观众们“韩国社会曾经历如此丑陋不堪的政治腐败,要铭记那段历史,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